德妃,乌雅氏,正黄旗满洲,护军参领威武女,生于顺治十七年,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诞皇四子胤禛,十八年十月封为德嫔,二十年晋德妃。
康熙早期的妃嫔,除蒙古科尔沁慧妃博尔济吉特氏和正蓝旗汉军安嫔李氏(其母系宗室格格,父曰抚西额驸)外,其余都来自两黄旗。这是今天所常见于官方资料上的记载。
但是,德妃乌雅氏的旗籍“正黄旗满洲”,是“本旗”还是“抬旗”,有下面的一些资料可供分析。
一、《八旗通志》卷4记载:“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奉旨将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及阿萨纳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合编一佐领,以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管理。”这是新即位四天的雍正皇帝的上谕,“舅舅伯起”是德妃乌雅氏的亲兄弟。
二、《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双全等奏缴雍正元年正月谕旨折”:“散轶大臣舅舅伯起等奏,蒙皇太后之福,皇上之鸿恩,我族俱准入旗。其中六品官一人,七品官一人,蒙古护军校七人,佐领二等侍卫颜德,及原在正黄旗包衣佐领时之笔帖式三人皆为承恩之人。伏乞皇上给予何差效力……”不知道“原在正黄旗包衣佐领时”怎么解?
三、《正黄旗佐领表》中“正黄旗满洲都统第三参领所属十八佐领”记载:
第十四佐领
族属:满洲。
编立年代:康熙六十一年。
佐领性质:世管佐领。
开创佐领:伯起。
入佐领姓氏:乌雅氏。
入丁来源:叶赫。(作者自云:应为哈达。哈达、叶赫二地相邻。)
四、《镶蓝旗佐领表》五个参领所属之八十九个佐领下,没有任何乌雅氏的记录。
疑点一:“将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合编一佐领……舅舅伯起管理”,这里是指将“镶蓝旗包衣佐领”和“阿萨纳佐领”内的一部分人(太后之亲族),合编成单独的一个佐领。那么,另一部分人呢?原来一个佐领下,不一定都是“乌雅氏”?如果都是“乌雅氏”,那“太后亲族”抬去正黄旗后,“镶蓝旗佐领表”中为什么没有剩下的“乌雅氏”记录?
疑点二:“我族俱准入旗……及原在正黄旗包衣佐领时……”,顺治的孝康章皇后佟氏一族,就有分布在正白旗、镶黄旗、正蓝旗,镶蓝旗等旗。所以,一族人不在同一旗是有例可查的。伯起说“我族俱准入旗”应该指是全族人蒙圣恩都抬为了“正黄旗”,而“原在正黄旗包衣佐领时”这句话就有疑惑了。是说正黄旗内也有一支“乌雅氏”,现今是将镶蓝旗内的“乌雅氏”合族归入正黄旗?
疑点三:“正黄旗佐领表”中第三参领所属之第十四佐领,编立年代是康熙六十一年,开创佐领是伯起,很显然这就是雍正谕舅舅伯起管理的那个合编佐领。而在康熙六十一年前,这个第十四佐领,应该是不存在的。而且,除了这个第三参领下的第十四佐领外,其它参领下的佐领,再没有“乌雅氏”的记录。那么,如果在康熙六十一年前正黄旗存在“乌雅氏”,那应该是合在其它佐领之内?那么,这又说明了,同一个佐领内,有不同姓氏?
(作者自语:简直在说废话,同一个佐领内肯定有不同的姓氏。就好比张家村,难道真个每家都姓张不成?)
疑点四:德妃乌雅氏系镶蓝旗包衣,那以何身份入待宫闱?宫女子是由上三旗包衣中选,下五旗的包衣没有资格。而秀女,是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皆可,不知包衣可行否?
之前常听人论,德妃,镶蓝旗也。余寻之女史处,见上述过半之资料,稍信。又言,镶蓝旗犹可信,包衣尚欠斟酌。后几日,写此帖,疑处颇多,奈何余惰,无以查询,故将现有之资料录上,以作分析。望谅。
[em01][em01][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 18:21:4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