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乾隆网独家首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作者保留一切维护原创的权力。
雍正即位的合法性,史学界历来争论不休,至今尚无定论,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在笔者看来,认为康熙临终选定的继承人就为雍正者,所提供的论据未免过于单薄。首先,以雍正为康熙选定的祭天人选,就认为康熙召六位皇子与隆科多,宣布“传位雍正”的遗命确实无误,未免偏颇。国之大事在于祀,问题是人家后面还跟着个“戎”呢,是“国之大事在于祀与戎”。“祀”有皇四子;“戎”还有皇十四子呢。若以此作为雍正是康熙钦定的储君,那么皇十四子也同样有资格。而且“康熙召见几位皇子时,下旨命雍正入宫,并要镇国公吴尔占代行祭天”的这个事情也是值得商榷的。既然当时几位皇子都在场,叫他们其中一个通知皇四子入宫见驾,并代雍正继续祭天似乎更为合乎逻辑——外臣如何比得上皇子。而且宣布继任新皇,是何等重要的大事,臣子中竟然只有一个隆科多,这显然也是极不正常。历朝历代,君王弥留之际,一般都是召见储君并几位大臣,惟有康熙独树一帜,召见几位皇子并一位大臣。更何况那位大臣并非肱骨,即使他深得康熙的信任。而且“康熙宣布遗命的时候,六位皇子在场”的说法在雍正继位的前后没有丝毫提及,等到他们死的死、贬的贬、幽的幽,没有任何渠道可以表示自己想法的时候,雍正抛出了这么个“事实”,这就叫做欲盖弥彰。其次,认为康熙对大臣说的“坚固可托之人”就是“性格坚毅”的雍正,更是主观臆断。众所周知,康熙以“仁”治国,并在诏书中表示“四皇子人品贵重,甚肖朕”那么康熙一个模子印出来的雍正“仁”皇帝是如何一面让自己皇父称赞自己“仁孝”,一面向世人展示自己“坚毅”的性格?若是有人成功做到了这一点,除了认为他人格分裂,我找不出更好的解释。再次,以康熙病重之时,还派遣皇十四子出征作为否定其是钦定新君的证据。可皇位不传与皇十四子,就要传与皇四子吗?废太子就曾经用矾水写密信,要人保举他做征西大将军。此事虽说被康熙察觉未得逞,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太子被二废后依然为失势,谁也不敢保证他不会第三次被立。而且康熙儿子中无不能者,孙子中也有很多贤明能干之人。因此,只将皇四子与皇十四子作为皇位的候选人实在是片面狭隘。最后,以康熙看中雍正之子弘历,来为雍正合法继位添加砝码的做法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众所周知,康熙最钟爱的孙子为废太子之子弘皙。而且这个皇长孙,不仅地位与众不同,而且人品、才干样样出众,远近文明。朝鲜国的使臣都说:“皇长孙颇贤,难于废立。”又说:“或云太子之子甚贤,故不忍立他子而尚尔贬处云矣。”并且当时皇长孙业已成人,也有了自己的儿子。要以第三代为确立储君的标准,弘皙远远比弘历更具说服力。认同雍正合法继位朋友,来看看雍正登基后都做了些什么吧: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其实录仅三百卷,而乾隆在位六十年的实录多达六千三百卷,就是雍正在位的十五年也有实录五百九十卷。而且雍正甫上台,皇位尚未坐稳就下旨收缴所有大臣家中所存的康熙手谕。至于康熙的朱批更是几乎销毁殆尽,皇十四子西征的朱批只得寥寥数语。即使自己的宠臣,皇十三子的档案也是销毁得一干二净,甚至其母敏妃的丧葬仪式记录也没有幸免。由此看来,雍正在位期间:改史是家常;销毁是便饭。那么他派人四处销毁废太子各处的题词、手迹;有意淡化隆科多在主持同俄国的划界谈判时寸土必争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毋庸置疑,如此大面积的销毁文字资料,不断的抛出自相矛盾的说法就是因为雍正心中有鬼。一个人只要说了一次谎,必然要说更多的谎话来圆这个谎话。看来这真是至理名言啊,连皇帝都无法幸免。雍正著述《大觉迷义录》来证明自己就是真命天子,不想如此做法不但给人以“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印象,而且纰漏百出。逼的自己的儿子乾隆下令销毁此书来给老爹善后,真是累及子孙。而且雍正在位期间不断的回忆圣祖皇帝对自己的种种关爱,却不肯在圣祖的故居追悼,一定要另觅佳所,就是死了也要再选坟墓。若真是行事光明,人品磊落,就是鬼敲门,也可以人鬼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啊。所以说,雍正不断改史,不断的毁史就是他做贼心虚的最好表现,将他垂涎帝位、不择手段的本性揭露的一清二处,即使是司马昭在世,也是要甘败下风的呀。
使用道具 举报
这篇文章应该让叽咕论坛的某史来好好学习一下![em01]
楼主的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与此类似的秦二世即位,从即位的性质来看,雍正好比秦二世,而皇十四子允禵好比公子抚苏.当然秦二世的治国能力是远不及雍正的.
雍正嘛,属于“立牌坊”的典型。他下了那么大的工夫去淡化,甚至磨灭历史的痕迹,到头来还是无法让人对他的继承大统心服口服。就可见此人行事手段之拙劣,头脑之简单。看看人家唐太宗,多好的样板呀。弑兄杀弟,依然聚集了一大批的FUNS为他鼓掌叫好。而反观雍正,拼命的掩饰、遮盖,反而适得其反,致使几百年后,人们对此事依然争论不休,没个结果。失败呀失败。所以我说,雍正勤勉,却中规中矩,离一代英主还有好长的一段距离呢。
众多的评论中都提到“康乾盛世”,独独不提雍正,其实康熙晚年的时候他自己也知道由于自己的宽仁,朝野上下已经纪律涣散,贪污腐化之风大盛,而他由于年事已高且对于继承大统的人选上也已是精疲力尽,根本无力去管。如果针对这个情况,那么他选择为人刻薄但行事果断的雍正继位也是说的通的。
雍正上台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打击贪污腐化之风,也让朝廷风气大为改观,至少人人自危,不敢轻举妄动。他采取的财政措施让原本在康熙末年出现的巨大财政赤字出现了扭亏为盈,大大的为乾隆盛世打下基础。(但是他的那位儿子确实是个败家子,六下江南用光了他积蓄下来的钱,大清的衰败其实是败在了乾隆的手上!)只是手段比较狠了点,留下了不少骂名。但是看一个皇帝是好还是坏,主要还是看他的政策与作为对这个国家有多少好处。总体上说他的功劳还是大过他的过错的。
既然康熙意识当自己过于“宽仁”,想找个“刻薄”的人继承大统,可为什么在雍正抛出的遗诏中称赞雍正“人品贵重,甚肖朕”,这种说法不是前后矛盾吗?
而且雍正的吏治确实出色,不过你也点出来了“人人自危”。“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因此,精益求精却恰巧是雍正吏治的缺憾之处,物极必反。
至于你对乾隆的评价,我也不赞成。如你所言,众多评论都说“康乾盛世”,却单漏雍正,绝非偶然。而且这些评论家多为当代、现代,雍正时期的严苛与他们无干,因此以“报复说”为由遗漏雍正的说法并不成立。诚然,雍正并非于盛世无益,不过他的功劳难追其父,其子罢了。
不好意思,关于康熙的诏书有误,应为:
“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要说人缘,八爷比雍正人缘好;要说感情,其实康熙更偏爱废太子(不过他自己不挣气);要说功劳,十四爷是征西大将军……好象怎样雍正都不占便宜啊,可是人家偏偏就当上了皇帝。
那诏书中说“四皇子人品贵重,甚肖朕”,可是我真的想不出这位四爷有哪点儿像他的皇阿玛。
楼主的一些历史的论点基本是清实录的东西, 说雍正是即位不正, 也显的有一点勉强.第一, 隆科多是佟国维的儿子, 而佟国维是八爷党的骨干, 他为什么不保老八, 却在关键的时候保了老四.只有一个解释, 是康熙让他保的.第二, 朝鲜李朝实录中说, 康熙曾经把一个只传皇帝的串珠给了雍正, 雍正8年, 世宗大病, 认为自己要死了, 就和皇子们说, 他要3个东西随葬, 第一就是康熙给他的串珠.雍正实录中可以看到, 到雍正13年, 世宗崩, 这3个东西都入了泰陵.第3, 康熙晚年, 多病, 既然要14子即位, 为什么要派他去新疆, 难道他不知道, 他一死, 别的皇子一定会夺位吗.第4, 以世宗的为人, 想夺皇位可能不大, 没有人帮他, 如果他不是康熙选定的, 他上不去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4-19 22:06 , Processed in 0.02495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