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70|回复: 13

【解琐】四时节令--清明节[图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31 03: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十六回
风暖鸢飞桃羞柳醉 戏警神哀命是情非



到了清明这日,京师家家庖厨熄火忌热,户户新柳插门饰檐,正是“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无论官庶富贫,不分老幼男女,皆出郊省坟,以尽哀诚。祭扫毕,或于芳树之下,或于湖堤之上,或于名圃之间,观花折柳,蹴鞠放鸢,泛舟游宴,一时间车马塞道,船舫填河,联肩接踵,随处行乐,四野如市,举城若狂。皇帝已于清明前一日,驾幸先农坛,祭祀社神,并行开耕之礼,亲自执鞭扶犁,三推三返,以示重农务耕,又遣官代祭盛京福昭二陵,再亲至太庙上香点灯。清明当日率众先往圆明园的“鸿慈永祜”,彼处在御园西北隅,河之南岸,地最爽垲,周垣古松,敬奉圣祖世宗二帝神御,祭祀毕,又侍皇太后于“北远山村”一带踏青,此处已近御苑北墙,全仿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而建,主峰在西,余脉东去,山前阡陌纵横,村落鳞次,田园之趣,悠然而生,又拟照画中意境,命太监扮作农商渔樵各色人等,市井百态,尽可入眼。


因时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故满宫上下人人佩柳,以驱邪祈福。


清明又有放风筝节俗,宫中早已备下各样内府细巧绢绫风筝,众格格拍手雀跃,各自拣了心爱样式。。。皇太后听了大笑,又见旁边和敬只站着看,就与她说:“大节下,怎么不顽顽去?放风筝是引线而上,令人张口而视,最能清热明目。再者清明当日风由下吹,且最柔缓,错过时令,往后也就不易了。”。。。将手中的线绞断,待举目再望,那些风筝已飘逝无踪,大家一齐笑说:“这下可将晦气全放了去了!”


因这日大内御园,各宫各院,竞竖秋千,以供嬉乐,至立夏前一日方撤,仅北远山村的涉趣楼一带,就设秋千九架,皆缀以荷包花结,系以彩绳金线。。。双双对对,结伴荡耍,一时间涉趣楼前,飘红曳绿,盘旋穿梭。。:“你看她们翩然若飞之态,怨不得唐玄宗称此为‘半仙之戏’呢。”


因清明不能举炊,宫廷筵宴也较简朴,应节肴膳只有枣饼,麦粥,杏酪,青团,红藕等冷食,并各样精致凉菜,再就是糖耳朵,蜜麻花,椒盐卷,杠头,炉食,馓子,蜂糕一类的随常饽饽。。。和婉笑道:“清明虽不能举炊食热,但零食却多,故俗谚说‘寒食十八顿’。。。


恪敏道:“我阿玛曾将介子推割股啖君,守志焚绵的故事编了,往常清明时,就在府中令自家戏班上演,又应了节,又扬了忠孝。不过台上这出也算对景,忠臣良将入天堂,乱臣贼子下地狱,原是劝善惩恶,意思是极好的。”九格格冷笑道:“我才不信什么因果报应呢。再者寒食就一定因介子推而起吗?《周礼》所记之仲春禁火可比他早多了。还有一整日不准吃热食,否则就要遭神罚,我看就是混帐习俗,那些老幼之辈且不说,大格格的弱身子也经不起。”和敬笑道:“多谢记挂着!不过古时仲春是一整月皆进冷食,现在已算便宜的了,你还不领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3:45:5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皇帝已于清明前一日,驾幸先农坛,祭祀社神,并行开耕之礼,亲自执鞭扶犁,三推三返,以示重农务耕,又遣官代祭盛京福昭二陵,再亲至太庙上香点灯。清明当日率众先往圆明园的“鸿慈永祜”,彼处在御园西北隅,河之南岸,地最爽垲,周垣古松,敬奉圣祖世宗二帝神御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是七月十五、十月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祭祀的对象。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


祭祀的时间。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祭祀的场所。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

祭祀的方式或项目。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到了清明这日,京师家家庖厨熄火忌热,户户新柳插门饰檐,正是“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因时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故满宫上下人人佩柳,以驱邪祈福



 


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4: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清明又有放风筝节俗,宫中早已备下各样内府细巧绢绫风筝,众格格拍手雀跃,各自拣了心爱样式。。。太后见旁边和敬只站着看,就与她说:“大节下,怎么不顽顽去?放风筝是引线而上,令人张口而视,最能清热明目。再者清明当日风由下吹,且最柔缓,错过时令,往后也就不易了。”。。。将手中的线绞断,待举目再望,那些风筝已飘逝无踪,大家一齐笑说:“这下可将晦气全放了去了!”







溯风筝历史:早在春秋时代,鲁班曾作木鸢“以窥宋城”,不过那时“鸢”(风鸢)是木制的,而且是用于战争的通讯器材;后来到了东汉发明了纸,就以纸代木,改称为“纸鸢”(南人叫“纸鹞”,北人才称“纸鸢”);到了五代,一个叫李邺的人在宫中做鸢时,在鸢头扎上了竹管,当纸鸢随风飘摇时,风入竹管,像吹笛子一样,发出激越悦耳的古筝声,由此得名“风筝”!宋代以后,民间游戏风筝更加盛行,已经出现了专门经营风筝生意的商人,清明前后,不少老翁和儿童以竞放风筝为乐。

放风筝不仅是我们对春天的欢迎,更是对健康的祈祷和对美好未来的呼唤,是一项科学的文明活动。医学家说,放风筝时“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放之空中,最能明目”;还是一项好的健身运动。古人在《续博物志》中说:“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泻内热。”可见放风筝既可以愉悦心情,也可以强身健体。

在古代,许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祸疾病都写在上面,然后等到风筝升到天空中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希望带走所有的郁闷,带来好运。后来风筝失去了这种巫术的特色,逐渐变成了一种老少皆宜的娱乐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4: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大概就是红楼中宝玉说的“美人儿风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4: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因这日大内御园,各宫各院,竞竖秋千,以供嬉乐,至立夏前一日方撤,仅北远山村的涉趣楼一带,就设秋千九架,皆缀以荷包花结,系以彩绳金线。。。双双对对,结伴荡耍,一时间涉趣楼前,飘红曳绿,盘旋穿梭。。。“你看她们翩然若飞之态,怨不得唐玄宗称此为‘半仙之戏’呢。”






清明时节,我国民间“荡秋千”的习俗。“唐宋时期盛行。清明节荡秋千,古时女人最爱。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树,在劳动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民间最早的秋千活动,人们称为“千秋”。传说是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时只是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汉武帝时因为它与“千秋万寿”这个祝寿词冲突,而改为“秋千”,后来就改为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期,荡秋千逐渐成为女子嬉戏玩耍的游戏,女子们衣衫裙裾随风飘动,摇曳多姿,甚是好看。寒冬一过,人们换上春装,架起秋千,在空中飘来荡去,翩翩若飞,可以舒展心情,开阔视野,平衡身心,增大胆量,忘却烦恼。“无风一上秋千架,小姝身材比燕轻”,荡秋千对于妇女尤其适合,传统医学认为女子多郁症,荡秋千是非药物解郁的好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4: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因清明不能举炊,宫廷筵宴也较简朴,应节肴膳只有枣饼,麦粥,杏酪,青团,红藕等冷食,并各样精致凉菜,再就是糖耳朵,蜜麻花,椒盐卷,杠头,炉食,馓子,蜂糕一类的随常饽饽。。。和婉笑道:“清明虽不能举炊食热,但零食却多,故俗谚说‘寒食十八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04: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1 04: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1 04: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详细啊,呵呵,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11-23 19:58 , Processed in 0.03225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