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6|回复: 1

[转帖]好冷的天发个九九消寒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2 12: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九九消寒图的由来】
  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到现在已有1445年的历史,“九九歌”的产生和流传由来已久。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产生与发展起:“画九”、“写九”的习俗,使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熬冬”智能游戏。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称作“九九消寒图”。
  画九就是从冬至这天气,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个“九”,每瓣代表一天,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九尽春深,也有不用颜色染而直接在花瓣上用文字和符号注明阴晴雨雪的。 写九,是清代开始出现的,首先是在宫廷内实行。就是选每字九画的九个字,没划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个九,九个字代表九九八十天。用双钩空心字体画到一张纸上,每过一天,用色笔填实一画,然后用笔蘸白色在这一画上填写当日阴晴雨雪。填完一个字就过了一个九,填完九个字,也九数完了九。如常用的九个字是“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风”字的繁体),连成一句话,还能表现出人们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呢。
  还有认为了手续简便,先在一张纸上画九个大方格代表九九,再把每个方格分成九个小方格,共八十一个小格,每个小方格代表一天。从冬至日起,每过一天,便在一个小方格里用色彩、符号或文字注明天气的阴晴雨雪和起问,每填满九个小格,就过了一个九,填完八十一个小格就出九了。
  数九天近三个月,时间是很长的,从开始数到九尽春深,正是一个由冬寒到春暖的渐变过程。不管是哪种“九九消寒图”,只要认真填画,都能忠诚记录这段寒消暖长的具体状况,而成为一份珍贵的气象资料。不仅供个人和亲友从中揣摩出冬季天气变化的规律病危以后过冬、“熬冬”有了做好预备的依据;就是对科学家首先是气象学家和农学家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参考、研究的资料。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消寒图”中形象体现出“客观事物变化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原理。
  【九九消寒图的画法】
  “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消寒图的形式很多,下面是传统的几种经典设计。 
  1.最简单的一种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一个圆,称作画铜钱,共有八十一钱,天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2.还有一种比较有文化味道:选择九个9画的字联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笔。一般选用的九画字联句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毕事。”   
  3.除以上的两种以外,更有一种“雅图”,是画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计八十一,天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4.更有韵致的是,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这种设计,可谓独出机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真让人叫绝。无怪乎杨氏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有的消寒图还有其他“附件”,一是联语,即在图旁标出有关的联句;诸如“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有的是在图上印出九九消寒歌以附之;此外还有绘图、印俏皮话的,比如画“老虎拉碾子”,印歇后语“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
  【葫芦型九九消寒图】
  填写消寒图是清代皇宫中流行的一种消闲娱乐形式。这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填字游戏给漫长的寒冬带来一丝暖和和乐趣。九九八十一天的填字结束,就该是万物复苏的春天来临了。 这幅九九消寒图,将中国历史通俗地与传统冬令节气有机结合,凝缩在从冬至的头九到九九的短短时间内,可谓匠心独运,别出心裁。葫芦型的图案设计,酷似“中国结”起终读法,宛然曲折,令人爱好大增。一番诵读下来,既了解了中国从三皇开始,至清朝定鼎中原的历史,也丰富了文化知识。 该图从双线大字雁南飞哉,柳芽待春来,顺序填描,九个大字,每字均九笔,一日描一笔。内中歌谣的读法是:汉字坚排右为句首,即从“头九初寒”读起,至“大清坐金鉴”结束。
  【九九歌】九九消寒歌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流传,但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如下为各地九九歌:
  河北: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缘凌走;
  五九半,凌碴散;
  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
  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
  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
  浙江: 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好粟;
  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
  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次;
  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
  八九七十二,猪狗躺海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刚要伸懒腰,蚊虫虼蚤出。
  川西坝: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
  三九四九,冻死猪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
  八九七十二,猫狗卧阴地,
  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立。
  数完九九,春花也就灿然了。
  


 

北国冰封,千里雪飘,严寒的日子已到。中国从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次日起,就开始“数九”了。5世纪成书的《荆楚岁时记》,有“俗用‘冬至’次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多作‘九九’”的说法。所谓“俗”,是说不入正式历法(《皇历》或《宪书》),这与夏天所说的“伏”一样,只在民间传承习用。民间把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分成9个“九”,按次序叫作头九、二九、三九……到九九止,用意是记录日期并测算节气气候变化,已成习惯。明末的《帝京景物略》一书,已记有相关的民谣:“一九和二九,相唤(招呼)不出手”等“九”中的物候事象。在京津一带虽说法不一,但传承有绪。天津卫说的比较通俗明白,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冰凌)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有谓指“溜”,即河岸坡之冻土,经日晒风化下滑);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无凌丝。”形象地描述了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九九已是艳阳天了。

京津民间一直传承着对季候最简单的记录方法。明末刘侗记帝京景物说:“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染)尽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这种民间气象记录,到清代时简单多了,《燕京岁时记》说:“‘消寒图’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涂一圈。”这是说在纸上画九宫格(9个方块),每宫内画9个圆圈,天天涂一圈。不过涂法上却有讲究,只点染圈内的局部,不是全涂黑,应是:“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也有更简单的法子:一张纸上划一大“井”字,成9个方块,每块再划小“井”字,成81小方块。这已经不是消寒图了,称为“九九消寒表”。

在文人的书斋里,九宫格内变成各写一字,每字均九笔,每日黑其一笔。《清稗类钞》说,道光皇帝写过这种《消寒图》,文曰:“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字都是九笔。北京人一直把这九字双钩,然后在空心笔划中填黑。这种词句也可自制,如“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前春幽挟草巷重茵”等字样,也凑成八十一笔,只是用字笔划略做繁简。

消寒图虽是消闲趣味,实际也是气象资料。

天津的消寒图,见于文字最早的是《天津县志·风俗门》,成书于乾隆四年(1789)。天津是商业城市,民间把圆圈变成方孔铜钱;题句则有:“真(直字内减一笔)是活财神来到咱家”,城市文化心理跃然纸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22 17:43:3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6 19: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繁体字写的好看,简体笔划全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5-3 02:26 , Processed in 0.02152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