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仙袂飘飘

[连载] 天缘八部——八大宠妃的戏剧人生(8月25日更新三、四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22: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  
  二、

************************************************************************************************ 
    
其实,不论董鄂妃的第一个丈夫究竟是谁,对于我们今天的主题似乎并不重要,因为它根本无损于顺治对董鄂氏的感情,更丝毫没有成为他追求心上人的障碍。


从顺治一生的经历看来,他是一个不甘于受人摆布,执著的追求个人幸福的皇帝。他的第一位皇后是来自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家的尊贵千金,同时也是他的亲表妹。不过因为这桩婚事是多尔衮的主意,加上顺治与皇后之间并没有感情,所以他宁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休掉皇后,最终使这为曾经的天之娇女沦为了禁宫中被废弃的怨妇。婚姻不幸福德顺治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董鄂氏后着实惊为天人,尽管她并不算很漂亮,但谁又能准确衡量有情人眼中美与丑的标准呢。所以恐怕此刻,也只有“恨不相逢未嫁时”这句话可以形容两人之间的处境了。
  

然而,顺治并没有因此退缩,反而对心上人大胆的展开了追求。尽管当时的满族还没有完全被汉化,但这段感情依旧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
  

暗暗相恋的过程中,顺治紧张的关注着意中人的一举一动。就像一个黑暗中探索者,苦苦追逐那一线隐隐的光明。当他得知董鄂妃因自己的原因遭到丈夫责难时,任性而年轻的皇帝心痛的再也顾不得许多,竟然亲自动手责罚了那个人。如果从现代的角度来看,顺治的行为是在无异于破坏他人家庭幸福的第三者,甚至在得到董鄂妃的过程中,也难免流露出仗势欺人的痕迹。然而,道德准则从来也不能成为判定爱情是非的绝对度尺,多以顺治与董鄂妃真挚绵长的爱情仍旧感动了很多人,因为他们是一对真正懂得相互珍惜和相互欣赏的人,是在茫茫的人海中相遇的两瓣上帝分开的苹果。也许,但凡是轰轰烈烈的爱都一定要经历磨难,冲破世俗的障碍才能最终开花结果吧。
  
  
在儿子感情的问题上,孝庄一直处于不安而忧虑的状态。为了遏制顺治对董鄂氏的爱恋,孝庄曾努力的想要将定南王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送到他的身边,可顺治却不肯再与母亲合作。而皇帝之前两次立后的妥协也使得孝庄不得不在董鄂妃的问题上做出让步,以此来平复和安慰儿子那颗尚处于青春期叛逆执拗的心灵。就这样,顺治十三年九月,十八岁的董鄂氏终于与顺治皇帝走到了一起。
  
  
从董鄂妃踏入紫禁城的那一天开始,偌大的皇宫就只成为一对小夫妻甜蜜的爱巢。“顺治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皇贵妃”。从董鄂妃的晋升过程不难看出,虽然有礼制的限制,但顺治对她的感情仍旧如雨后春笋般无可阻挡的冒了出来,连皇家的后妃制度也变成了皇帝向爱人表达爱意的工具。于是短短几个月后,再醮而嫁的董鄂氏就成为了直逼皇后之位的皇贵妃。


在这里飘飘不得不插上一句,清朝后妃制度虽然设立了一个皇贵妃的名额,但却有个不成文的前提,那就是如果皇后健在的话,皇帝一般是不会册立皇贵妃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能让同样“唯一”的皇贵妃影响和威胁皇后的地位、权力与尊严,以此维护帝后之间的敌体关系。因此我们看到,清朝历代后宫,只有后位悬空的状态下,皇帝才会册封一位副皇后,也就是皇贵妃来代替皇后的职责,管理宫廷事务。


顺治不顾规矩和忌讳,在中宫尚在的情况下将董鄂氏立为皇贵妃,这几乎等于向世人宣布了董鄂妃实际上的皇后地位。不过尽管如此,顺治依旧感到不满足,之后的数年中,他频频寻找机会,企图二次废掉皇后,以使董鄂妃取而代之,只不过最终也未能实现。
  
  
前面我们在说到二人的感情时,都是站在顺治的立场上,所以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提提董鄂氏。显然的,董鄂氏对顺治的感情不像对方那样表达的如此激烈。在夺妻这个事件中,她无论爱与不爱都是站在被动的处境中。作为那个时代的女人,她像所有女性一样没有权力选择自己的人生。不管是第一次婚姻还是第二次,都不可能因她的意愿而改变。不过,这并不代表董鄂氏心中没有情,从后来的种种看来,她对顺治的爱意尽管表现的很含蓄,但却同样的醇厚、深刻。女人,愿为自己心爱的人付出一切,这在董鄂氏身上有着很好的诠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2:42:00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22: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  
  三、

************************************************************************************************ 

应该说,入宫后的董鄂妃处境实在很为难。曾经为他人妇的身份和皇帝无出其上的宠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权力与情感并存的宫廷生活范式却从来也不曾改变过。


董鄂妃虽然也系出名门,可与当时中宫的孝惠皇后相比,其背景仍旧显得十分单薄。我们都知道,贯穿整个清太宗朝直至世祖朝初期,满洲的后宫一直都是蒙古女人的天下。尽管顺治力排众议的废掉了第一位蒙古皇后,但严峻的政治形势和巨大的压力使他即便不情愿,也不得不再次迎娶第二位蒙古皇后。当然,性情中人的顺治,可以给这位皇后名分,但却不愿意给她感情,帝后间俨然又是一派行同陌路之势。这种情况让极力维系蒙古的孝庄太后尴尬不已,可就在这个时候,顶着皇帝最爱身份的董鄂妃入宫了。
  

董鄂妃在紫禁城陷入了弱势而两难的境地,皇帝的宠爱不但无法为她化解危机,反而进一步将她推上了众矢所向的风口浪尖。在这个时时处处弥漫着火药味道的皇宫中,势单力孤的她最终只能选择自救。事实上,董鄂妃的自救是卓有成效的,她表现出的那温婉恭顺、孝淑谦谨的品行获得了包括皇太后在内的大多数人的认可。关于这一点《端敬皇后行状》中有着极其详尽而形象的记述:
“后自入宫掖数年,行已谦和,不惟能敬承皇太后,即至朕保姆往来,晋接以礼,亦无敢慢。其御诸嫔嫱,宽仁下逮,曾乏纤芥忌嫉意。善则奏称之,有过则隐之,不以闻”。


虽然这些文字中的评论含有顺治皇帝主观的感情色彩,可其所陈列的种种事实相信还是十分可信的。董鄂妃确实是个聪明而又值得怜爱的女人。
  

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董鄂妃与顺治的爱情终于迎来了收获,小皇子的降生将这段缠绵动人的情感推向了高峰。喜获麟儿的皇帝丝毫不掩饰内心极大的喜悦。这喜悦并不只是因为作为父亲,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有了很多儿女,他的喜悦在于这一次是他所爱的女人为她生下了孩子。在顺治看来,只有这样的孩子才真正的属于他,于是他便将这个排行第四的皇子称为“第一子”。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整个皇宫都笼罩在皇帝无边的好心情中时,一件不和谐的事件发生了——皇太后在南苑病重。
  

这场病是孝庄一生中少有的几次严重的劫难,我们不去追溯其生病的原因可能牵连的的原由,我们只说董鄂妃在这件事情中的表现。十一月初四,太后生病没有几天,刚刚生产还未满月的董鄂妃便赶到了南苑,在太后榻前不辞辛劳的侍疾侍寝。这其实已经不是她第一次有此作为了,除了太后以外,皇后、妃子生病的时候,董鄂妃都会在身边日夜守候,这也是她为了减轻顺治压力的自救行为之一。然而这回与以往不同,她是在生产后不久就遇到如此劳心劳力的事情,所以飘飘猜想,产后失调条恐怕是导致董鄂妃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在孝庄病重的一个多月里,孝惠皇后从未有过一次探视,一言关切。按理说,孝惠作为孝庄的正牌儿媳,又是娘家的侄孙女,理应对此事更关心才对。到底是为什么,她竟然对此不闻不问呢?仅仅是年幼任性?恐怕很难令人信服,而此后,顺治也以此为理由差一点废掉了皇后,若不是董鄂妃以死相逼,恐怕真的会一发不可收拾。飘飘不相信孝惠真的毫不关心孝庄的病情,可如果说冷漠的回应并不是孝惠所愿,又会是怎样的来龙去脉呢?为什么孝庄也在之后下旨不再见孝惠长达三四年的时间?其中种种因原的确错综复杂,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探究一二。
  
  
不过不管孝惠如何,董鄂妃在这个事件中确实赢得了孝庄的欢心,如此真挚的付出,不管孝庄曾经对这个媳妇存在什么样的偏见,相信至此都该烟消云散了吧。生活似乎在董鄂妃的全力的经营下,终于渐渐地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然而谁也想不到,更大的磨难却刚刚开始。


三个月后,新生的皇四子还未及有名字便夭折了。孩子的死对于董鄂妃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即便是亲王的追封也无法缓解她心头的痛楚。可是自身的性格与处境使她没有办法尽情释放悲痛,反而要作出一副深明大义的样子。我们至今可以想象到,心痛欲裂、眼泪流尽的董鄂妃幽幽地劝慰皇帝、太后不要因此伤心时那令人伤感的情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2:43:28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22: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  
  四 、

************************************************************************************************   
  
此后的两年里,董鄂妃的身体始终不好,可却依旧勤勤恳恳的操劳着宫事,并时时刻刻的在为他人着想。她预感到自己的大限,可担心的却是自己死后顺治伤心、皇太后难过、丧事铺张、嫔妃哀戚、侍从过劳......这一刻,我们终于明白董鄂妃为何如此夭寿了,因为她活得实在是太累。为了能和心爱的人常相厮守,为了不再给他增添麻烦,她一直小心谨慎,慥慥而行,战战兢兢的应对着生活的每一天,以至于身心俱疲,五内皆损,最终贻害了自己的生命。
  

《行状》中称董鄂氏:“后素不信佛,朕时以内典禅宗谕之,且为解《心经》奥义。由是崇敬之宝。专心禅学”。


在顺治的导引下,疲惫不堪的董鄂妃选择将佛祖当作了自己的依靠。笃信佛教对董鄂妃来说并不是偶然,除了顺治的关系之外,董鄂妃自己也有一份要向佛祖忏悔的心情。醮夫再嫁,甚至间接害死了过去的丈夫;入宫为妃,成为顺治母子失和,朝野诟病的源头。今生在命运的捉弄下,董鄂妃做了太多让自己也无法释怀的事情,尽管错不在她,可她内心的内疚与恐惧却始终未曾远离。因此,生前她努力的想要弥补自己的“罪责”,可死后又该当如何呢?董鄂妃迷惑了。于是,她不止一次的问顺治“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当时的顺治只是当作戏言一笑而过,并未曾料到这会是一句因果相沿的偈语。


是啊,这不过是一句笑语,但也正是董鄂妃一直以来苦苦追寻的答案和她内心中无数苦涩与无奈的真实表白。飘飘真心的怜惜董鄂妃,这个心思柔弱纤细,却被迫要承载命运重荷的女子。在洋洋洒洒数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中,这一句话是最最打动我的文字,飘飘自认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但每每读到此句时,却总是感到鼻头酸涩,止不住地想要落泪,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情况,连我自己都倍感诧异。
  
  
终于,董鄂妃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她临终前十分的安详与平静,尽管世间仍有让她不舍的人,可死对于她来说却未尝不是一种解脱。这一生,为了那一场感情,她背负着世人的鄙夷与不解,几乎陷入了永难超生的深渊。她努力着、努力着想要挣脱出来,拼命的为生活打拼,直至身心俱焚。如今,她终于可以放心的休息了,只是到最后她也没能找到“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的答案。虽然这答案眼看即将到来,她却只能用最后的佛号来为自己作临终的祷告。
  

董鄂妃的死对于顺治来说恐怕是他至死都无法面对也无法释怀的悲痛。他越制发丧,命重臣抬柩,令众人悲泣,还险些殉葬宫人,以至于最后差一点削发为僧。种种所为近乎疯狂,想来只有顺治这样性情的皇帝才会如此酣畅淋漓的释放自己的悲伤。最终,按照佛家的规矩,董鄂妃的梓宫连同遗体一起被火化,这个水一般温柔的女子就这样在爱人无限的不舍与哀悼中翩然的随风而逝。
  

写到这里,飘飘感到结尾的有些仓促。并不是飘飘没得可写,而是感到不忍心下笔。对顺治和董鄂妃爱情的赞叹与同情,对董鄂妃个人的怜爱与敬佩,对生死离别间真情所失的扼腕与惋惜,对姻缘因果中人力所无法掌控的痛心与无奈,还有对后世种种褒扬或诟病的唏嘘与感慨,都让飘飘感怀万千。只能说至今为止,留在飘飘脑海中的,只剩下那个指拈棋子,微笑浅问“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的美丽女子那凄美而伤感的身影。
  

其实,飘飘始终认为,后人如何描写董鄂妃的事迹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任何的描述都比不上《端敬皇后行状》来的详尽真挚。在此,飘飘特将此文转录与此,谨与大家分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2:44:10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4 22: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  
  《端敬皇后行状》原文 、

************************************************************************************************    

顺治十七年八月壬寅,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崩。呜呼!内治虚贤,赞襄失助,永言淑德,摧痛天穷。惟后制性纯备,足垂范后世。顾壶议邃密,非朕为表著,曷由知之?是用汇其平生懿行,次为之状。
  

后董鄂氏,满洲人也。父,内大臣鄂硕,以积勋封至伯,殁赠侯爵,谥刚毅。后幼聪颖过人,及长娴女工,修谨自饬,进止有序,有母仪之度,姻党称之。年十八,以德选入掖廷,婉静循礼,声誉日闻,为圣皇太后所嘉誉。于顺治十八年八月,朕恭承懿命,立为贤妃。九月,复进轶册为皇贵妃。
  

后性孝敬,知大体,其于上下,能谦抑惠爱,不以贵自矜。事皇太后奉养甚至,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女侍。皇太后良安之,自非后在侧,不乐也。朕时因事幸南苑及适他所,皇太后或少违豫,以后在,定省承欢如朕躬。朕用少释虑治外务,即皇太后亦曰:“后事我讵异帝耶?”故凡出入必谐。朕前奉皇太后幸汤泉,后以疾弗从,皇太后则曰:“若独不能强住一起,以慰我心乎?”因再四勉之。盖其不忍去后如此。
  

其事朕如父,事今后亦如母,晨夕侯兴居,视饮食,服饰曲体罔不悉。即朕返跸宴,后必迎问寒暑。或意少乱,则曰:“陛下归且晚,体得无倦耶?”趣令具餐,躬进之。居恒设食,未尝不敬奉勉食,至饫乃已。或命共餐,即又曰:“陛下原念妾,甚幸!然孰若与诸大臣,使得奉上色笑,以沾宠惠乎?”朕故频与诸大臣共食。朕值庆典,举数殇,后必频教诫侍者:“若善侍上,寝室无过燠。”已复中夜憾憾起,曰:“渠宁足恃耶?”更趋朕寝所伺候,心始安,然后退。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后未尝不侍侧。
  

诸曹章有但循往例待报者,朕寓目已置之。后辄曰:“此讵非几务,陛下遽置之耶?”朕曰:“无庸,故事耳。”后复谏曰:“此虽奉行成法,顾安之无时变、需更张,或且有他故宜洞瞩者?陛下奈何忽之?祖宗贻业良重,即身虽劳,恐未可已也。”即朕令后同阅,即复起谢曰:“妾闻‘妇无外事’,岂敢以女子干国政?惟陛下裁察!”固辞不可。
  

一日,朕览延谳疏,至应决者,握笔犹豫未忍下。后起问曰:“是疏所云,致轸陛下可心乃尔?”朕谕之曰:“此秋决,疏中十余人,俟朕报可,即置法矣。”后闻之泣下曰:“诸辟皆愚无知,岂经陛下一一亲谳者?妾度陛下心,即亲谳,犹以不得情是惧,矧但所司审虑,岂竟无冤耶?陛下宜敬慎,求可矜宥者全活之,以称好生之仁耳。”自是,于刑曹爰书,朕一经详览竟,后必勉朕再阅。曰:“民命至重,死不可复生,陛下幸留意参稽之。不然,彼将奚赖耶?”且每曰:“与其失入,毋宁失出。”以宽大谏朕如朕心,故重辟获全大狱未减者甚众。或有更令覆谳者,亦多出后规劝之力。
  

嗟夫!朕日御万机,藉后内助,故得安意综理,今复何恃耶?宁有协朕意如后者耶?诸大臣有偶于罪戾者,朕或不乐,后询其故,谏曰:“斯事良非妾所敢预,然以妾愚,谓诸大臣即有过,皆为国事,非其身谋。陛下曷霁威详察,以服其心。否则,诸大臣弗服,即何以服天下之心乎?”呜呼!乃心在邦国系臣民,如后岂可多得哉!
  

后尝因朕免视朝,请曰:“妾未谙朝仪若何。”朕谕以只南面受群臣拜舞耳,非听政也。后进曰:“陛下以非听政,故罢视朝。然群臣舍是日,容更获觐见天颜耶?愿陛下毋以倦勤罢。”于是,因后语,频视朝。后每当朕日讲后,必询所讲,且曰:“幸为妾言之。”朕与言章词大义,后辄喜;间有遗忘不能悉,后辄谏曰:“妾闻圣贤之道,备于载籍,陛下服膺默识之,始有裨政治,否则讲习奚益焉?”朕有时搜狩亲骑设,后必谏曰:“陛下藉祖宗鸿业,讲武事,安不忘战,甚善。然邦足安足恃?以万镑仰庇之身,轻于驰骋,妾深为陛下危之。”盖后之深识远虑,所关者切。故值朕骑或偶蹶辄愀然于色也。
  

后自入宫掖数年,行已谦和,不惟能敬承皇太后,即至朕保姆往来,晋接以礼,亦无敢慢。其御诸嫔嫱,宽仁下逮,曾乏纤芥忌嫉意。善则奏称之,有过则隐之,不以闻。于朕所悦,后尤抚恤如子。虽饮食之微有甘脆者,必使均尝之,意乃适。宫闱眷属,大小无异视,长者媪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少有诟谇。故凡见者,蔑不欢悦。蔼然相亲。值朕或谴责女侍宫监之获罪者,必为拜请曰:“此曹愚蠢,安知上意?陛下幸毋怒。是琐琐者,亦有微长。昔不于某事曾效力乎?且冥行干戾,赃获之常也。”更委典引喻,俟朕意解乃止。后天性慈惠,凡朕所赐赍,必推施群下,无所惜。封皇贵妃有年,乃绝无储蓄。崩游后,诸含殓具,皆皇太后所预治者。视他宫侍亦无少差别,均被赐予。故今宫中人哀痛甚笃,至欲殉葬者数人。
  

初,后父病故,闻讣哀怛,朕慰之,紊泪对曰:“妾岂敢过悲,遗陛下忧?所以痛者,恨未答鞠育恩耳!今已亡,妾衷愈安。何者?妾父情性夙愚,不达大道,有女获侍至尊,荣宠已极;恐心无所惧,所行或不韪,以是每用忧念。今幸以始终,荷陛下恩恤至备,妾何复恸哉!”因遂辍哀。反复有兄之丧,时后属疾,未使闻。后谓朕曰:“妾兄其死矣。囊月必遣妾嫂来问,今久不至,可知也。”朕以后疾,故仍不语以实,慰安之。后曰:“妾兄心矜傲,在外所行,多不义,以恃妾母家,恣要挟,容有之,审尔讵止辱妾名,恐举国谓陛下以一微贱女,致不肖者肆行罔忌;故夙夜忧惧,寝食未敢宁,今幸无他故殁,足矣,妾安用悲为?”先是,后于丁酉冬生荣亲。初,后于朕偶有未称旨者,朕或加谯让,始由申己意,以明无过;及读史至周姜后脱簪待罪事,翻然悔曰:“古贤后身本无愆,商待罪若彼;我往曾申辩,殊违恪顺之道。嗣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后之恭谨迁善如此。后性至节俭,衣饰绝去华采,即簪珥之属,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饰。所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天资聪慧,遂精书法。
  

后素不信佛,朕时以内典禅宗谕之,且为解《心经》奥义。由是崇敬之宝。专心禅学。参究“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语,每见朕,即举之:朕笑而不答。后以久抱疾,参究未能纯一,后又举前语,朕一语答之,遂有省。自婴疾后,但凭几倚遢,未曾偃卧。及疾渐危,犹究前说,不废提持。故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化,颜貌安整,俨如平时。呜呼!足见后信佛法究心禅教之诚也。
  

先是后初病时,恒曰:“皇太后眷吾极笃,脱不幸病终不瘳,皇太后必深哀戚,吾何以当之?”故遇皇太后使来问安否,后必对曰:“今日少安。”一日,朕偶值之,问说:“若今疾已笃,何以云安也?”后曰:“恶可以妾兵遗皇太后忧。我死,乃可闻之耳。”洎疾甚弥留,朕即令皇后诸妃嫔眷属环视之。后曰:“吾体殊委顿,殆将不起。顾此中澄定,亦无所苦。独念以卑微之身,荷皇太后暨陛下高厚恩,不及酬万分之一。挈没后,陛下圣明,必爱念祖宗大业,且皇太后在上,或不至过恸,然亦宜节哀自爱。惟皇太后慈衷肫切,必深伤悼,奈何?思及此,妾即死,心亦弗安耳。”既,复谓朕曰:“妾亡,意诸王等且必皆致赙。妾一身所用几何?陛下诚念妾,与其虚蘼无用,孰若施诸贫乏为善也。”复嘱左右曰:“我逝后,束体者慎毋以华美。皇上崇俭约,如用诸珍丽物,违上意,亦非我素也。曷若以我所遗者为奉佛诵经需,殊有利耳。”故今敛具,朕重逆后意,概以俭素,更以负二万余金施诸贫乏,皆从后意也。
  
  
凡人之美,多初终易辙。后病阅三岁,虽容瘁身癯,仍时勉慰无伤,诸事尤备,礼无少懈,后先一也。事今后克尽谦敬,以母称之,今后亦视后如娣。十四年冬,往南苑,皇太后圣体违和,后朝夕侍奉,废寝食。朕为皇太后祷于天帝坛,旋宫者再,今后曾无一语奉询,亦未遣使问候。是以朕以后有违孝道,谕令群臣议之,然未令后知也。后后闻之,长跪顿首固请曰:“陛下之责皇后,是也。然妾度皇后斯何时有不憔悴忧念者耶?特以一时未及思,故失询问耳。陛下若遽废皇后,妾必不敢生。陛下幸垂察皇后心,俾妾仍视息世间,千万勿废皇后也!”
  

前岁,今后寝病濒危,朕躬为扶持供养,今后宫中侍御尚得乘间少休,后则五昼夜目不交睫,且时为诵史书,或常谈以解之。及离侧,出寝门即悲泣曰:“上委我候视,倘疾终不痊,奈何?”凡后事,后皆躬为治备,略无倦容。今年春,永寿宫始有疾,后亦躬视扶持,三昼夜忘寝兴。其所殷殷为解悲忧,预为治备,皆如侍今后者。后所制衣物,今犹在也。悼妃薨时,后哭之曰:“韶年入宫,胡不于上久效力,遂遽夭丧耶?”悲哀甚切,逾于伦等。其爱念他妃嫔,举此类也。故今后与诸妃嫔皆哀痛曰:“与其存无用之躯,孰若存此贤淑,克承上意者耶!吾辈何不先后逝耶?今虽存,于上奚益耶?”追思夙好,感怀旧泽,皆绝荤诵经,以为非此不足为报云。后尝育承泽王女二人、安王女一人于宫中,朝夕鞠抚,慈爱不啻所生。兹三公主,擗踊哀毁,人不忍闻见。宫中庶务,曩皆后经理,尽心检核,罔不当。虽位晋后名,实后职也。第以今后在,故不及正位耳。


自后崩后,内政丛集,待命于朕,用事愈念后,悲哀不能自止。因叹朕伉俪之缘,殊为不偶。前废后容止足称佳丽,亦极巧慧,乃处心弗端且嫉甚,见容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虽朕举动,靡不猜防。朕故别居,不与接见。且朕素慕简朴,废后则癖嗜奢侈,凡诸服御,莫不以珠玉绮秀缀饰,无益暴殄,少不知惜。尝膳时,有一器非金者,辄怫然不悦。废后之性若是,朕含忍久之,郁慊成疾。皇太后见朕容渐瘁,良悉所曲,谕朕裁酌。故朕承慈命废之。及废,宫中人无念之者,则废后所行久不称众意可知矣。今后秉心淳朴,顾又不乏长才。洎得后才德兼备,足毗内政,谐朕志,且奉侍皇太后恪尽妇道。皇太后爱其贤,若获瑰宝,朕怀亦得舒,夙疾良已。
  

故后崩,皇太后哀痛曰:“吾子之佳偶,即吾女也。吾冀以若二人永谐误我老,兹后长往矣,孰能如后事吾耶?孰有能顺吾意者耶?即有语,孰与语耶?孰于筹耶?”欲慰勉朕,即又曰:“吾哀已释矣,帝其毋过伤。”然至今,泪实未尝少矣。见今后与诸妃嫔哭后之恸,谕曰:“若勿深哀,曷少自慰。”乃一时未有应者,皇太后泫然泪下。朕曰:“若皆无心者乎?胡竟无一语耶?”盖迨惜后之淑德,为诸人所难及,故每曰:“诸妃嫔可勿来,重伤我心!”于此益见念后之至也。抑朕反复思后,所关之事,更有不忍言及又不能自止者。皇太后雅性修洁,虽寻常起居细节,亦必肃然不肯苟且。如朕为皇太后亲子,凡孝养之事,于理更有何忌?但以朕乃男子,势当有引嫌不能及亲者,故惟持后敬奉,能体皇太后。即皇太后千秋万岁后,诸大事俱后经治是依赖。今一朝崩逝,后脱遇此,朕可一一预及之乎?将心付之不堪委任之人。念至于此,朕五中摧痛,益不能不伤痛无已矣。
  

后持躬谨恪,郁翼赞内治,殚竭心力,无微不饬,于诸务孜孜焉。罔弗周祥。且虑父兄之有不幸,故忧劳成疾。上则皇太后慈怀轸恻,今后悲悼逾常;下则六宫号慕,天下臣民莫不感痛。惟朕一人,抚今追昔,虽不言哀,哀自至矣。
  

呜呼!是皆后实行,一辞无所曾饰,非后以崩逝故,过于轸惜为虚语。后微素着,笔不胜书。朕于伤悼中不能尽忆,特撮其大略状之。俾懿德昭垂,朕怀亦用少展云尔!



(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2:44:46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5 00: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飘飘JJ回来了啊。

[em14][em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5 09: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孝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5 12: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缘八部之四:苍天有泪——仁孝皇后


今天是孝诚仁皇后逝世333周年。受月儿的委托,飘飘提前将《天缘八部》系列的第四部苍天有泪发上来,也算是我的一点点纪念吧。

************************************************************************************************  
  引子、
************************************************************************************************   
  
  她只活了二十二岁,因生而死。但她留下的和她带走的,却影响了整个康熙皇朝乃至更远。
  
  她出身名门世家,金尊玉贵。
  
  她善良贤淑,睿智坚强,没有丝毫的娇纵与刁蛮。
  
  她与圣祖少年夫妻,两小无猜,同舟共济,相濡以沫。
  
  她经历了盛世来临前最最艰难的岁月,却最终永远的留在了黎明前的时代。
  
  她就是仁孝皇后——康熙一生最温馨、最纯真的纪念。
  
************************************************************************************************  
  一、

************************************************************************************************  
  
  
  顺治十年冬天,一个大雪纷飞的季节里。京城一等伯、内大臣索尼府中降生了一个小小的女婴。这就是索尼长子噶喇布的女儿,也是飘飘本文的女主角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在开始介绍赫舍里氏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行了解一下她的家世,因为在未来的日子里,赫舍里氏一生转折与际遇都与她身后,那个贵盛无比的庞大家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

  
  与很多满洲世家相比,赫舍里是一个缺乏深厚历史渊源的氏族。然而,在清朝入关前后短短的几十年里,这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家族却以迅速而勃发的姿态一跃成为满洲贵族中最令人瞩目的焦点。而这种后来居上的变化,也正是乱世中能够提供给人们最大的惊喜与奇迹。

  
  十七世纪初期,当清太祖的铁骑踏破了哈达的城防时,居住于此的一支赫舍里氏族便在首领硕色的带领下归附了建州。由于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硕色兄弟均得到了努尔哈赤的重用,至索尼成立,更成为了赫舍里家族骄傲的千里驹。

  
  从十几岁开始,索尼就以侍卫的身份跟随在清太祖的身边。而到了太宗时,索尼愈加得到了皇帝的重用。不仅仅是朝廷的公事,就连回访下嫁公主、探望病重贵妃这种皇家私事都毫不避讳。凭着无比的忠心和几代帝王的信任,索尼由一个小小的侍卫一路升迁至议政大臣、一等伯爵。直至康熙即位,他更是以四位辅政大臣之首的身份成为权倾一时的当朝首辅。与此同时,赫舍里氏其他成员在政治上也纷纷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赫舍里家族从此迈入了走向鼎盛的高潮之路。

  
  年幼的赫舍里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慢慢长大的。由于家中数代长辈皆以文治见长,加上满洲入关已有年月,汉文化对于赫舍里的影响颇为显著,因而汉家礼教对于女性的各种要求在她小小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于是,长期的耳濡目染,令赫舍里逐渐成长为一个拥有纤纤大家风范的名门闺秀。

************************************************************************************************  
  二、
************************************************************************************************  
  
  康熙四年,一个改变了赫舍里一生的年份。这一年里,十三岁的她成为了康熙皇帝的妻子、大清国的皇后,从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演绎了一场虽然短暂,却又刻骨铭心的凄美人生。

  
  应该说,赫舍里与玄烨的结合是一场政治斗争的产物。随着康熙即位时间的推移,四位辅政大臣的权利也日益膨胀,这其中尤以鳌拜为甚。原本,在最初的辅臣排位中,鳌拜不过居于末席,然而慢慢的,他却以后来居上的姿态赶超上来。虽然鳌拜自知无法超越索尼,但索尼毕竟已经是风烛残年,待其归天后取而代之成了鳌拜的目标。也正因为如此,他与居于次席的苏克萨哈产生了剧烈的矛盾。

  
  事实上,四位大臣中,除了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以外,其余三位均来自两黄旗。所以,鳌拜与苏克萨哈之间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就是正白旗与两黄旗之间的矛盾。康熙四年,随着这矛盾到达了白热化的阶段,八旗中爆发了影响极大、后果极其恶劣的换地运动。在这场浩劫中,敏锐的政治触角促使孝庄太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册立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孝庄此举的意图在明显不过,除了为康熙的亲政奠定基础以外,还可以分化三位两黄旗辅臣的关系,并且可以促使因官场事事而变得世故圆滑的索尼再次出山,维护皇权的利益。

  
  然而,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尽管得到了太皇太后的授意,可是赫舍里的皇后之路上仍旧是障碍重重。
  

  前面我们说到过了,四位辅臣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一方面,旗族利益的争执使索尼、鳌拜和遏必隆走到了一起,矛头直指苏克萨哈。另一方面,鳌拜的飞扬跋扈也引起了索尼、遏必隆的不满。四个人时时因为不同的利益角度变换着权力组合。而在这次册立赫舍里的问题上,正好又让除索尼以外的其他三人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
  

  消息宣布不久,以苏克萨哈为首的三位大臣来到孝庄面前抗议。他们提出:“若将噶布喇之女立为皇后,必动刀枪。满洲下人之女,岂有立皇后之理?”这篇陈奏中,箭戟直指索尼家族战乱归降的事实,并将此嘲讽为“满洲下人”。诚然,以索尼最初的家世来说,确实不如三辅臣,尽管如今他的政治地位高于三人,然而仍旧无法弥补家族的先天缺陷。


当然,明眼人一望便知,所谓的家族来历不过是个借口,它的出现不过是要掩盖三大臣与索尼之间的真正矛盾。三个人中,苏索因旗族和首辅之争,不合由来已久;鳌拜则惧怕索尼的重新出山阻挡了自己的势力;遏必隆更是因为自己女儿的落选耿耿于怀。种种原由汇聚一处,终于造成了现在尴尬的局面。

  
  三个辅政大臣都有异议,甚至以刀兵相要挟,旁人看来,这一次赫舍里氏恐怕是要与皇后之位无缘了。然而事情却并非如此,坚毅果决如孝庄,多年的政治生涯和洞察事事的能力使得她在这场争斗中异常清醒。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孝庄仍旧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其实,她之所以如此坚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表面上看来,三人的行为确实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细分析之下,却又破绽重重。首先是苏克萨哈,从两旗的斗争开始,他就一直处在弱势的地位,根本是自身难保,所以不足为惧;其次是鳌拜,一向以来他可以毫无顾忌的与苏克萨哈争斗,其中不乏索尼的默许与庇护,实力对比上仍旧不分伯仲;至于遏必隆,明哲保身是他一贯的作风,因此也只能跟随在鳌拜身后随声附和,行为上则毫无建树,这是也是孝庄太后在赫舍里氏与纽祜禄氏之间选择赫舍里的原因。当然最重要的是,三大臣此刻尽管沆瀣一气,但终究是各怀鬼胎,真正到了关键时刻,绝不可能同心同志。于是,孝庄太后果断的驳回了他们的上疏,维持了原案。当然,最后的结果也正像她之前所预料的那样,鳌拜等人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三人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倒试彻底把索尼给得罪了。这也使得皇室从这桩婚姻中获得了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就这样,这一年九月,一身凤冠霞帔的赫舍里便怀着兴奋而忐忑的心情,踏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之路,一步步的走进了紫禁城,走进了属于她全新的生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2:33:51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5 12: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  
  三、
************************************************************************************************  
  
  皇宫是一个人事复杂的地方,在这里生存,不但需要聪慧的头脑、高超的技巧和细腻的心思,还要有天神庇佑的好运气。所幸的是,这几点赫舍里刚好全都具备了。初入宫廷,年轻的她首先便面临着三个重大的课题。一是如何与皇帝相处,二是如何与太皇太后、皇太后相处,三是如何与宫中妃嫔相处。十二岁的赫舍里究竟要怎样面对这一切呢?
  
  
  与康熙的关系是赫舍里皇后生涯成败的关键,这一点不只是她,恐怕连孝庄心里都在犯嘀咕。大婚喜轿进入紫禁城的那一天,那一幕,竟与十几年前的情景如此的相似。因为政治走进皇宫的皇后,和处在青春叛逆期的皇帝能否和睦相处仍旧是个未知数。前车之鉴不远,这玄烨,毕竟是那个人的儿子啊。
  

  然而很快,孝庄的担忧便消除了。新婚的小皇帝和小皇后不但没有发生任何矛盾,反而相处融洽,情投意合。当然,会有这样的结局并不难理解,对于赫舍里来说,从小的教育使得她对皇帝有一种由来的崇敬与尊重。或许入宫前,她也像所有情窦初开的少女一般,对爱情和未来有着朦胧的憧憬,尽管这憧憬是建立在政治联姻的基础上。然而入宫后,康熙皇帝也确实没有令她失望。少年天子那英武挺拔的矫健身姿,高贵祥和的傲人气质,以及胸怀天下的壮志雄心都深深地叩响赫舍里的心扉。更奇妙的是,从此以后,这就是她的男人了。未来的日子里,她将紧紧跟随他的节奏,并时刻追随他的步伐。因为眼前的康熙,不仅仅是她的丈夫,还是她的君王,她的敬仰和她未来的依靠。于是,温顺乖巧的赫舍里更加小心翼翼地在康熙面前展露着,她妻子的体贴和少女的羞涩。
  

  至于康熙皇帝,十二岁的他有着比他的父亲同龄时更加成熟稳重的心智。小新娘的温婉柔顺、大方得体,正是他所期望并欣赏的品质。加上那青涩中蕴含的盈盈气度,拘禁中又透露的点点纯真,更令他不由自主地心生怜爱。于是,相互的理解与尊重使得小夫妇之间的感情温馨而和谐。同时,共同的成长经历又为他们增添了一份“绕床弄青梅”的融融情意。
  

  与皇帝感情的和谐令赫舍里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而在接下来在与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相处中,她更是具有先天的优势。前面我们讲到了,赫舍里是孝庄亲自挑选的并极力维护的孙媳妇。不论最初孝庄看重的是赫舍里这个人,还是她父祖手中的权力和威望,但从后来的接触中,出身巴克什世家的赫舍里谦恭孝顺以及周到的为人处事都令孝庄太后十分的满意。康熙的册文中曾写道“上事太皇太后、皇太后,克尽诚孝”,“勤两宫之孝养,娴以承颜”,“积深爱以事两宫,每迎色笑”,由此看来,赫舍里与孝庄和孝惠之间的关系同样非常融洽。而这一点,也是她能够赢得一向注重孝道的康熙认同与赞赏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和皇后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欢聚在一起,果真是异常的温馨与安慰。
  

  在顺治帝废黜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时候,曾经提出了一条这样的理由,说她“处心弗端,且嫉刻甚,见貌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虽朕一举动,靡不猜防,联故别居,不与接见。”不论顺治皇帝所说的是否属实,我们都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帝王,对于自己的皇后妃嫔极其厌恶的一点,便是嫉妒与猜疑。当然,用现在的眼光来说,我们对于这种嫉妒是能够保持宽容的态度的,毕竟爱情是自私的,没有哪个女人会真心希望自己的丈夫每天留连别的女人怀中。然而,在当时那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这种妒嫉却是为人唾弃不齿之行,甚至在七出之列中也明确表明了这是一项可以作为休妻原则的规定。至于在皇宫中,如何处理与众多妃嫔之间的关系同样是一个皇后能否得到尊重与威信的重点所在。
  

  在这一点上,作为皇后的赫舍里,既是皇帝的原配正室,又是统御六宫的女主人。但与康熙感情深厚的她却并没有企图独擅专宠,或是欺压宫嫔。正如册文中所言:“遇九御以宽和,恩能逮下”,“勤以率下,亲职事于内宫;慈以明恩,协欢心于诸御”,这些,正是康熙眼中,赫舍里母仪风范的真实写照。其实关于这一点,不需要康熙如何渲染,我们仍旧能够体会。从康熙四年九月到康熙十三年五月赫舍里去世,九年间宫中先后诞生了九位皇子皇女,说明这个时期里,整个后宫生活都是以一种正常而有序的模式运行。当然,正像之前所讲得那样,赫舍里也是一个女人,也希望自己深爱的丈夫能够一心一意的守候在自己身边,然而从小的认知给了她更多属于封建传统女性的美德。也许在赫舍里的眼里,希望康熙能够多子多女,并且不在争宠方面为他增添烦恼,才是一种宽厚而绵长的爱情。
  

  随着时光的流逝,年轻的赫舍里运用了自己所有的热情与精力努力实践着一个皇后应尽的职责与义务。为了适应国家的经济状况,她紧紧跟随皇帝的意愿,以皇后之尊倡行节俭,成了康熙的名副其实的贤内助。而过去受到的良好教育与修养此时也给了赫舍里巨大的帮助。聪慧如她,优雅与从容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深深地浸入了她的骨髓,令她在纷繁复杂的宫中人事中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同时由于她与皇家的联姻,也令索尼在临终前的几年中全心全意地为皇家奔走,这一切,都为康熙日后的亲政铺平了道路。


康熙八年冬天,又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季节里,赫舍里的生活迎来了一次重大的丰收——她与玄烨的第一个儿子承祜降生了。同样在这一年中,16岁的康熙皇帝终于除掉了压在他头上整整八年的辅臣大山。当初不可一世的鳌拜,在少年天子精明的布置之下终于落马。看吧,努力换来了收获,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而这也是赫舍里一生最最幸福的时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2:34:35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5 12: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  
  四、
************************************************************************************************   
    
  历史上每一个曾经发生的事实似乎都在启示着我们,永远不要试图揣测命运轨迹,否则,它只会带给你不幸与失望。

  
  快乐的日子总是不能长久,康熙十一年二月,当玄烨陪着祖母在赤城汤泉修养的时候,却万万没有想到,那个聪明活泼,被他视作掌上明珠般的嫡子承祜,却在紫禁城里愀然地夭折了。一直以来,康熙就是赫舍里的主心骨,只要他在身边,她就可以坚强的面对一切挫折。在康熙蛰伏于鳌拜的淫威下时,赫舍里静静地陪伴在他身边,陪他一同忧郁、一同愤怒、一同徘徊、一同无奈每一个日日夜夜。而如今,康熙却远在千里之外,只剩下赫舍里一人面对病危的儿子,孤助无措的她欲哭无泪。

  
  看着心爱的骨肉在自己面前一点点地枯萎消逝,这是比自己的死亡还要彻骨的痛苦。紫禁城寒冷的冬夜里,偌大的宫殿中只剩下生命流逝的细细声响。在这里,飘飘不想推断或是猜测承祜的死因,只为了不愿触动那可怜的母亲最伤感的神经。这时的赫舍里多么希望康熙能够在她的身边,即使他也无法挽回孩子的生命,可至少能够让她有所依靠。没错,就是依靠,七年的皇后生涯,让不满二十岁的赫舍里有着与她年龄并不相符的成熟。在别人的眼里,她就像一尊寺庙里的神像,尊贵而端庄,只有在玄烨的面前,只有在他们独处的时候,赫舍里才会暂时卸下所有金碧辉煌的外衣,回归到一个女人的角色。而如今,玄烨又在哪里呢?

  
  承祜的离开带走了赫舍里真心的笑容,尽管她为了不让大家,尤其是康熙担心而尽力维持原样,但触及到内心的伤痛却久久不能释怀。就这样,赫舍里的身体渐渐变得越来越孱弱了。秋天,康熙再一次陪同孝庄去到遵化疗养。康熙的离开后的赫舍里不需要再假装开心,于是,就如同一直提着的一口气终于吐掉了一般,赫舍里病倒了。

  
  十月初二,归途中的康熙得知了皇后的病情,焦急万分的他却无法抛下祖母赶回北京,甚至不能完全表露出自己的担心,因为孝庄太后也才刚刚从疾病中恢复过来。康熙了解孝庄与赫舍里的感情,知道如果告诉她的话,很可能产生不好的影响,但终究纸包不住火,害怕一向疼爱皇后的太皇太后怪罪,御医不顾康熙的警告向孝庄透露了真相。果然,一听到这个消息的孝庄太后立刻孝庄以命令的口吻告诉爱孙:“尔欲奉我同行固是,但中宫病剧,可速往省视,若病势痊可,不妨再来相迎。”

  
  得到了祖母的允许后,康熙不再耽搁一刻,于十月初四下午申时(十六点)从颜家工起驾急行,赶赴京城。从位于蓟县西北二十多公里处的颜家工到北京,行程将近140公里,然而康熙只用了不到十二个小时便赶了回去,速度几乎等同于六百里加急,可见他是如何的归心似箭。当凌晨五更的梆子敲响时,康熙终于踏进了皇后的寝宫。
  

  这个时候的赫舍里正躺在病榻上昏睡,朦胧中却仿佛看到了皇帝的身影。也许赫舍里并没有将他当作是现实,虽然此刻无助的她是如此热切的盼望康熙能够在她的身边,就像半年前失去儿子的时候一样。但她也十分了解康熙的性情,抛下病愈的祖母回京探望自己,如此有违孝道的事情,赫舍里从不敢奢望他能够做到。但是最终,她却惊喜的发现,坐在床边,紧紧握着她冰冷双手的那个人,就是她的丈夫,就是她深深眷恋、朝朝期盼着,却又不敢让人知晓的人儿。
  

  就这样,除了想皇太后请安之外,康熙在赫舍里身边陪伴了整整一天,而皇后的病情也奇迹般的大大好转,由此可见康熙对于赫舍里的意义是多么重大。飘飘甚至可以想象到,皇后好转的面色上带着浅浅的笑容,在皇帝温柔的注视下沉沉入睡。这一刻,不需要太多语言,夫妇二人的感情便在此时又一次得到了鉴证与升华。
  

  第二年秋天,赫舍里不但恢复了身体,并且再一次怀上了她和丈夫的爱情结晶。这个时候,被失去爱子的痛苦折磨了整整一年多的赫舍里,终于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上天总算是又将那可爱的孩子还给她了。
  

  临产前的三四个月里,赫舍里过的平静而悠闲,她像一个初做母亲的少女般急切的盼望着孩子的来临。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年的十二月,一个改变了大清朝命运的噩耗降临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2:35:46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8-25 12: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  
  五、

************************************************************************************************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末,三藩之首的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起事造反,毫无准备的清政府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了个措手不及。惧怕、妥协、恐慌像瘟疫一样在朝廷上下蔓延,而康熙,也走入了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
  

  如果不是早已知道八年后这场战乱的结局,相信每一个处在那样境地的人,对于胜利的期望都是渺茫的,而这也正是当时绝大部分贵族朝臣的真实状态。接着,各种责难纷沓而至,主张撤藩的康熙皇帝仿佛成为了战乱的始作俑者,一下子被拱到了矛盾的风口浪尖,变成众矢之的。在旁人看来,刚刚入关不久大的清朝,这一次恐怕真的要完了。于是,孝庄太后只得又一次站了出来,以自己的威信与智慧努力的帮助孙子渡过难关。但没有人知道,这个时候,站在康熙皇帝面前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数十年后,当康熙再次回想起当年的心情时,也许还会有一丝疑忌,那个时候,真的是自己错了吗?
  

  看着丈夫的忧虑与颓废,强忍住妊娠的不适反应,此刻的赫舍里却突然又变得比从前更加坚强起来,并且又一次义无反顾地站到了康熙的身边。然而,这一次的事情却并不那么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叛乱,甚至是本京城内也并不安宁。问题不但没有任何的转机,反而愈加的难以收拾。
  

  重孕在身的赫舍里不愿再给康熙增添任何的烦恼,尽管由于担心与惊虑已经使她感到有些不支,但她却依然尽力维持后宫的秩序。然而就在赫舍里临产前一个月,又一个难题抛到了她的面前。
  

  康熙十三年四月,为了表示誓要与吴三桂决战到底的决心,康熙皇帝下令处死了吴三桂在京的长子吴应熊和孙子吴世霖。而这吴应熊正是康熙的亲姑姑,恪纯长公主的丈夫。夫子要被处死,恪纯公主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她急急地来到宫中,向康熙求情。不过此时的康熙又有什么立场见姑姑呢,于是恪纯公主又只能来找太皇太后,可令她失望的是,孝庄竟然也支持康熙的举措。万般无奈之下的她最终只能来到赫舍里处。面对满脸泪痕的长公主,即将临盆的赫舍里虽然打叠了百样的好话劝慰,但她很清楚,这种劝慰实际上根本不会起任何的作用。同样是女人的赫舍里理解公主此时的心情,只是她又能怎么做呢?不帮助公主,会让赫舍里在良心和情感上承受了巨大的负疚感;可如果帮助她向康熙求情,赫舍里的理智告诉自己这是不应该的。她也许从来没有想到,亲情与国家利益的取舍之难竟然会有一天也落在自己的身上。最终,吴应熊父子还是被杀死了,来自公主的哀怨与责难团团的将赫舍里包围了起来,而她除了忍耐与安慰之外有还能做什么呢?

  
  从康熙十二年底到十三年初,赫舍里经历了她生命最最艰难的时光。当国家的命运走到了无可挽回的分岔口时,处在权力中心的每一个人都断然会承担相应剧变所造成的压力与负荷,可不幸的是,赫舍里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迎来自己第二个孩子,一切真的会顺利吗?

  
  五月初三上午,在叛军一路长驱直入的硝烟中,二十二岁的赫舍里在坤宁宫诞下了她的孩子。抛去一切分娩的痛苦,老天如愿以偿的又给了她一个儿子。然而躺在床榻上的赫舍里却没有多少力气享受重获麟儿的喜悦,生产的过程已经耗尽了她所有的心血,此刻的赫舍里感觉自己就像是一片羽毛,轻飘飘、昏沉沉地在半空中翻转,找不到落脚的地方,也找不到可以依靠的肩膀,一阵风吹来,更是彻骨的寒冷。
  

  康熙这时却十分得开心,自从承祜夭折后,他一直盼望着他心爱的皇后能够再次生下一个嫡子。当产婆将喜讯告知他时,始终悬着一颗心的康熙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候,儿子的降生给了康熙莫大的喜悦与安慰,说不定,这就是上天赐给他的好兆头呢。不过,康熙的喜悦并没有能持续多久,产后赫舍里的身体状况令他忧心忡忡。难产造成的昏厥让赫舍里无法看到康熙的快乐,也无法听到他的呼唤。康熙的心里像是有一个什么很重要的东西正在一丝丝溜走,头也不回的离他而去。当产房里传来一声震天的哭声时,那本来在慢慢消逝的东西却仿佛一下子被抽干了,不由得让康熙的心狠狠地抽搐了一下。从得到儿子的无比快乐到失去妻子的巨大痛苦,短短两个时辰里,康熙经历了人生所有的大喜大悲。而此刻,他却还没来得及跟那与他相濡以沫近十年的爱妻说上一句话,哪怕是嘱托与道别。
  

  就这样,赫舍里离开了,仓促地走完了她短暂的一生。她只活了二十二岁,成了大清朝去世时年纪最轻的皇后之一。赫舍里的离去给了康熙巨大的打击,他了解为什么皇后会难产,至少他自己始终是这么认为。除了失去她的痛苦,康熙的心里更多了一份难以排解的愧疚与自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2:36:12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7-1 15:05 , Processed in 0.02802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