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图公主的出嫁,巴林地区至今还流行着很多的传说。话说那一年初春,西拉沐沦古道上出现一队人马,这队人马出自古北口,按沿途驿站踽踽前行。紧前边两行马队50余骑,左边一行白马,右边一行黑马。骑马的汉子全是蒙古族装束,列队行进,不错不乱。马队后面隔一节便是二吾杖,二对瓜,二骨朵,二卧瓜。再后面是两个金黄罗曲柄绣宝相衣伞,两个大红罗曲柄绣宝相衣伞,还有两个青罗绣宝孔雀伞。这6面伞扇遮掩着簇拥着硕大的毡围车辇,坐在辇篷内的就是第一位下嫁巴林王色布腾的大清皇室17岁的阿图公主。而跟在后面的则是随嫁的车辆和各类工匠300余户。
当公主下嫁车辇来到西拉沐沦以南200华里处时巴林王迎公主的首迎式就在此进行,故把此地叫做"乌嘎塔拉嘎花",汉语译为"迎亲土岗"之意,即现翁牛特旗梧桐花;次迎"门德和硕";三迎在"察则尔图",今巴彦尔灯苏木则尔图艾里,一直到沙巴尔台王府北侧的"上天古里",汉意为"旧居"之意,因那时没有砖瓦房,是一片白茫茫的毡篷。现在大板镇百兴嘎查(牧业四队)和旗内的十家子、沙巴尔台、珠腊沁、伊逊毛都、塔林百兴、麻斯他拉、老道板等地的不少户,就是当时固伦淑慧公主带来的陪房人后裔。
当辇车来到一条河边时,固伦淑慧公主命仆妇打开辇帘,微微欠身朝外观看,这天,虽然天空晴朗,是巴林草原冬春节气里少有的好天气,但这塞外草原枯草无边茫茫一片的景象与京都二月风和日丽、杨抒柳展相比,很有荒凉之感。一阵寒风吹来,公主不禁浑身冻得一抖,侍女赶紧给她披上一个吉祥杂宝苏绣斗篷。公主让辇缓缓停下,问:"此行到了何处?"随从人禀道:"此处来到失烁摩伦河"。这河宽一里,遍是明冰,远远望去宛若一条银带。公主走下辇车,心中记起母亲曾说过,过了失烁摩伦河就到了巴林部境,也就是自己的婆家地方啦……
这个温馨的传说将阿图公主的再嫁之路渲染的亲切而浪漫。不管当时的事实是否真有传说中那样美好,至少从后来的一切看来,阿图公主在巴林的生活还是十分幸福的。其实,在探寻阿图公主生平经历(包括后来的荣宪公主)的过程中包含最多的竟然是当地各种美丽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将嫁到巴林的公主的一生包裹地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巴林人民对下嫁公主的传颂与怀念令人动容,而这种情况在其他蒙古各部很少见到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飘飘有时候在想,也许是因为不论是淑慧公主还是荣宪公主都是那么善良仁慈,而且也都是受到父母宠爱的娇女儿,出嫁后的婚姻生活也令人满意。当幸福的事情全都凑到了一起的时候,在那个专产悲剧的年代里,才会显得格外突出,并成为人们世代称颂和向往的美好境遇。
顺治七年,大清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权倾朝野的摄政王多尔衮突然意外死亡了。年轻的顺治皇帝终于掌握了政权,这个时候,顺治母子并没有忘记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这一年,色布腾被晋封为郡王,成了名副其实的巴林王。这也许就是母亲和弟弟对阿图眷顾的体现。色布腾虽然比阿图公主大很多,但却也是个温柔敦实的丈夫,两人婚后,阿图公主先后为他生育了三个儿子,他们是鄂齐尔、格勒尔图、纳木扎(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女儿,不过由于资料缺乏,所以已知的只有一个)。从色布腾的子嗣情况看来,他除了阿图公主之外,并没有衲娶其他的妾室,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极难得的。当然,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公主夫妇之间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在巴林生活的日子里,淑慧公主作了很多的事情。为了解决失烁摩伦河上的交通问题,她亲自出面,在巴林各部的贵族之间进行集资,打算在这里修建一座桥梁。当建桥的钱凑齐之后,公主和王爷亲自选址监工。由公主带来的“燕支”(陪嫁)中的工匠和巴林百姓一起开工修建。
终于,桥建成了,为了庆贺这一喜事,百姓们在桥北举行盛会,祭敖包、赛马、摔跤、射箭,整整热闹了三天三夜。由于这桥是淑慧公主集资兴建,所以百姓们给这座桥起名叫"公主桥",也称巴林桥。这座巴林桥修剪得十分巧妙坚固,在枯水期时,河水全在南孔走,雨季两孔均过水;当洪水特大时,将桥漫过,桥也是安然无恙。因此,后人们又称此桥为"铜帮铁底"的巴林桥。据说,康熙二十九年乌兰布通之战的时候,淑慧公主的孙子乌尔衮就曾率领部队扼守在公主桥的咽喉要道,从此也使公主桥在塞北更加出名。
除了公主桥之外,淑慧公主在巴林还作了很多的好事。她支持并推崇黄教,修建了很多庙宇,其中大板就是很出名的一座。每逢灾年或者节日,公主都会派人向穷苦的百姓分发粮食,受到了大家的尊重与爱戴。也正因为这些,在阿图公主去世之后,巴林人民自发为她修建了公主庙,并且年年祭拜。当地还流传着许多公主显灵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故事,大家称呼淑慧公主为公主妈妈,至今,很多巴林人还相信,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向公主妈妈祈求,就可以得到帮助和庇护。这些虽然都只是迷信,但也可以看出淑慧公主在当地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美好形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 20:33:1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