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天如

[原创]孝庄太后VS契丹萧太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8 14: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1 萧太后与韩德让
乾亨四年(982年)八月,一向羸弱多病的辽景宗撒手西去,辽朝政局陷入动荡之中。当时,皇后萧燕燕才30岁,太子耶律隆绪12岁,孤儿寡母,主少国疑,诸王宗室200余人拥兵握政,盈布朝廷,虎视眈眈,内外震恐。尽管景宗在世时只是画诺而已,萧皇后“以女主临朝,国事一决于其手”,但景宗毕竟是正统天子,群臣各安其位,尚不敢萌生邪念。而今萧皇后失去景宗这一背景,茕茕孑立,局势就变得险恶起来,她最忧心的是赵匡胤篡夺后周江山的局面在辽国重演。在这紧急关头,南院枢密使韩德让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收拾危局。他在景宗疾笃时即不俟诏命,“密召其亲属十余人并赴行帐”,在萧皇后默许下,更换不可靠的大臣,敕诸王各归第,随机应变,夺其兵权,使太子得以顺利即位,萧皇后成为太后,即后来的承天太后。韩德让的所谓“亲属”,是指隶属于皇帝但由他统领的“宫分军”。由于韩德让沉着果断,一场灾难终于风流云散,化险为夷。太子即位之初,承天太后临朝称制,韩德让又“总宿卫事”。这样,承天太后就基本上控制了朝廷,那些强项跋扈之臣也就不敢兴风作浪了。
韩德让何许人也?原来他是汉人,祖籍蓟州玉田(今属河北)。祖父韩知古、父亲韩匡嗣皆为辽朝佐命功臣,但他们的出身却与一般汉人不同,是“宫分人”,即辽朝帝、后的私奴。尽管韩知古祖孙三代为国干城,但这不光彩的出身,却受到戚畹贵族的鄙夷。韩德让要摆脱这种尴尬处境,只有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忠心报国一途。知臣莫若君,景宗在世时,德让已脱颖而出,官至南院枢密使了。太子即位后,韩德让一身系朝廷安危,就成了朝中权势最煊赫的大臣。
承天太后在感激之余,也不由想起自己的身世:寡鹄孤鸾,红颜薄命,草木易凋,韶华易逝。于是她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之举:下嫁41岁的韩德让,与他一起治理江山。辽朝史籍虽然为尊者讳,不载太后下嫁一事,但仔细搜寻史料,倒也不难觅出蛛丝马迹。一是《契丹国志》耶律隆运(即韩德让)与景宗萧皇后两人的传中均言韩德让“有辟阳侯之幸”。“辟阳侯”指西汉吕后掌国时的左丞相审食其,他因与吕后同为项羽所俘,共过患难,故为吕后所宠信,权倾朝野。韩德让能与审食其相提并论,可见他与承天太后关系非同寻常。二是宋朝人路振的《乘轺录》说:“萧后幼时常(尝)许嫁韩氏,即韩德让也,行有日矣。而耶律氏求妇于萧氏,萧氏夺韩氏妇以纳之,生隆绪,即今虏主也。路振在辽圣宗统和二十六年(1008年)使辽,耳濡目染,把这些事写入书中,当非向壁虚构。可见承天太后幼时曾与韩德让结为秦晋之好,且已谈及婚嫁,后来变生不测,未能结缡,留下几许遗憾。如今景宗物故,承天太后块然独处,不禁有“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的嗟叹。韩德让本来恪守臣子之礼,不敢有非分之想,现在既然承天太后旧情未泯,重续前缘,他当然也不会错过良机,于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成就了一桩美满姻缘,为后世留下了一段风流故事。
承天太后下嫁韩德让,还有很多佐证。一是她为鸠占鹊巢,曾派人缢杀德让之妻,并入居德让帐中,两人形影不离,俨若伉俪,其住处常有卫兵千人、膳夫及蕃汉女奴等,国家大事皆两人参决。此事见于《宋会要辑稿》,想来决非空穴来风。二是苏辙《龙川别志》记载宋辽澶渊议和时,宋朝派曹利用前往,“利用见虏母(指承天太后)于军中,与蕃将韩德让偶坐驼车上,坐利用于车下,馈之食,共议和事。”所谓驼车实即“奚车”,是张有毡幕之车。《乘轺录》云:“虏所止之处,官属皆从,城中无馆舍,但于城外就车帐而居焉。”曹利用见到的是两人“偶坐”,“偶坐”者并排而坐也。倘非夫妻,谁敢与太后“偶坐”?太后又岂肯与臣下“偶坐”?三是韩德让待遇优渥,非其他大臣能望其项背。一次承天太后观看打马球,韩德让出场时被胡里室误撞坠马,承天太后立刻将胡里室斩首,群臣面面相觑,不敢出一言相救。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承天太后赐德让姓耶律,改名德昌,徙封晋王,仍为大丞相,事无不统。萧太后还特许韩设置只有辽朝天子才有的护卫百人,辽圣宗“见则尽敬,至父事之”。不久,承天太后又下诏韩德让“出宫籍,隶横帐季父房后”,赐名耶律隆运。所谓“横帐”,即阿保机一系的子孙,是辽朝皇室中最尊贵的人。这样,承天太后下嫁韩德让也就顺理成章了。
作者: 楚如风 2006-9-28 07:52   回复此发言

2 回复:萧太后与韩德让
辽朝以“太后”相称的有数人,都姓萧,与杨家将有关的萧太后,史称“承天萧太后”,简称萧太后。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生于辽穆宗(耶律璟)应历三年(953年)。祖籍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她是北府宰相萧思温第三女。她美貌聪慧,成熟较早。有一次萧思温观察三个女儿一起扫地,唯独萧绰扫得洁静,于是他高兴地说:“此女必能成家。”
景宗保宁元年(969年),景宗选她为贵妃。同年五月戊寅(初二日),萧绰凭着自己的容貌、才智、精巧和握有权势的宰相父亲,被册封为皇后,时年16岁。
辽景宗幼遭察割之乱,身体一直不好,甚至连骑马都困难,不常视朝。军国大事除靠蕃汉大臣之外,主要依靠皇后萧绰。因此,在景宗时期,凡“境内刑赏、政事、用兵追讨,皆皇后决之”。保宁八年(976年)“二月壬寅,谕史馆学士,书皇后言亦称‘联’暨‘予’着为定式”。这条法令说明萧绰可代行皇帝职权,因而景宗时期任何善举都有萧绰的一份功劳。
景宗驾崩,年仅12岁的圣宗继位,当时的萧太后处于“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的情况,她是如何不用大开杀戒就稳定局势的?在此期间,她是怎么利用南院枢密使韩德让的?后来她与韩德让又有怎样的关系?
乾亨四年(982年)9月景宗驾崩,圣宗继位,他是辽朝第六代皇帝,萧绰被尊为皇太后摄政。当时圣宗耶律隆绪才12岁,萧绰30岁,真可谓“孤儿寡母”。当时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握权,盈布朝廷,“族属雄强”,对皇权构成极大威胁。宋、辽边境战事频仍,“边防未靖”。萧太后父亲萧思温早在保宁三年被害。他又无嗣,萧绰没有娘家人可以依靠。
萧绰面对这样艰难处境,哭泣着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这可怎么办?”南院枢密使韩德让对应付这种局面胸有成竹。在景宗重病时,没有诏书召唤的情况下,他就秘密召集其亲属数十人奔往行宫,正赶上景宗晏驾。他与耶律斜轸对正在哭泣的萧绰说:“只要相信我们,又有什么可以忧患的呢?”
于是萧绰与耶律斜轸和韩德让一起参决大政。南边的军事委托耶律休哥。韩德让总管宿卫事,萧绰和圣宗母子的安全得到了保障。韩德让甚得萧绰宠信。他请示萧绰之后,撤换了一批大臣,并敕令诸王各回自己宅第等待,不许私自互相宴请,乘机夺取了他们的兵权,太后和圣宗的地位才得到了巩固。这表明太后政策得当,处置有方,很快稳定了局势,既没有发生流血事件,也没有像汉朝吕雉、唐朝武曌那样,大规模诛杀老臣。
辽统和元年(983年)6月,圣宗耶律隆绪率群臣为萧绰上尊号称“承天皇太后”。民间评书和戏曲中所提到的萧太后就是指这位“承天皇太后”。
据历史记载,韩德让和承天皇太后有过一段特殊关系,所谓“有辟阳之幸”。路振《乘轺录》载:“萧后幼时,尝许嫁韩氏,即韩德让也,行有日矣。而耶律氏求妇于萧氏,萧夺韩氏之妇以纳之,生隆绪,即今虏主也。耶律死,隆绪尚幼,袭虏位。萧后少寡,韩氏世典军政,权在其手,恐不利于孺子,乃私谓德让曰:‘吾尝许嫁子,愿谐旧好,则幼主当国,亦汝子也。’自是,德让出入帏帐,无间然也。”
从而可知,萧绰少年曾许配韩德让,还未来得及结婚,就被景宗选为妃子。景宗死后,萧绰看中了韩德让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于是决定改嫁韩德让。这在当时契丹族的风俗中是允许的。正如上述记载:萧绰私自向韩德让说:“我曾经许嫁于你,愿谐旧好。当国幼主,也就是你的儿子了。”此后,韩德让就无所避讳不断出入于萧绰的帐幕之中,出外游猎和处理政务,两个同案而食,并排而坐,同帐而卧,过着夫妻生活。圣宗对韩德让也以父事之。
萧太后治国方略
萧太后摄政后,她像一切剥削阶级统治者一样,对各族人民起义毫不留情,她对外也发动不义之战。对她来说这都是次要的,因为她做了几件大事,都是什么事呢?她除了调整汉契关系外,又是怎样亲跨战马进兵伐宋的?
1.整顿变治 巩固政权
作者: 惠玉 2006-9-28 15:50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萧太后与韩德让
萧太后摄政主要在用人上作了调整,一方面提拔“有经国之才”的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参决大政”,又任用耶律休哥为南京(今北京)留守,总管南方军事,以加固边防;另一方面则大力重用汉官,企图通过汉官使辽朝社会进一步封建化,并依靠汉族地主势力加强统治。在汉族官僚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智略过人”的韩德让。
萧绰明达治事,广采纳谏,赏罚分明。她利用加官晋爵、绘像于景宗乾陵御容殿等办法笼络群臣,群臣咸竭其忠,将士用命。
为取得人心,大抓平反工作。统和元年(983年)12月敕告有关司法部门:凡是已结案发落而有冤枉者,允许到御史台上诉。统和二年(984年)萧绰亲自审决滞狱等。
2.重视生产 减免赋税
奖励开垦,重视农牧业生产。萧绰摄政27年减免税赋达23次,其中有局部地区的,也有全统治区的。又8次下诏赈济灾民、流民和贫民。这不仅促使畜牧业得到较大发展,燕云地区的农业发展更有起色。同时,辽海地区也出现了“编民数十万,耕垦十余里”的景象。 
3.促进民族融合
史载:“蕃人(指契丹人)殴汉人死者,偿以牛马,汉人则斩之,仍没其亲属为奴婢。”在辽朝统治者看来,汉人的生命与牛马相等,而契丹人的生命异常高贵,不仅要以命偿命,而且还牵连家属。有远见卓识的萧太后,毅然抛弃了世代沿袭下来的狭隘的、陈腐的民族偏见,下令明文规定,对上述情况,不再分汉契而“一等科之”,即用同一法律制裁。又统和十二年(994年)七月诏:“契丹人犯十恶者,依汉律。”
4.倾向汉化 开科取士
辽代科举制度始于辽太宗会同初年。辽统和六年(988年)萧太后摄政时期,在全统治区域内开科取士,其后定期举行。这是向隋、唐学习汉化的又一举措。由于大量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进入政界,他们或牧宰一隅,或经帮谋策或详明政术,为巩固辽代统治注入了新的力量,也促进了辽代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5.辽宋结盟
萧太后摄政初,“边防未靖”是其重要忧患之一,一直把对宋的和战当头等大事。
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闰九月,萧太后又以索要后周世宗柴荣所收复的关南地区为名,亲跨战马带着圣宗进兵伐宋。除在瀛州(今河北河间)遇阻击外,军事行动进展顺利,十一月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劝说下也抵达澶州城。
当时宋朝已无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宋朝统治者已认识到“寇不在外,而在于内”,镇压所谓“内者”的人民起义。而辽朝以萧太后为首的群臣逐渐明了,没有能力消灭宋朝,更无力统治封建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在这种形势下辽、宋签订了“澶渊之盟”。
著名的“澶渊之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辽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十一月,萧太后将权力交给圣宗耶律隆绪,不再摄政。同年12月,萧太后因病崩于行宫,享年57岁。次年,附葬乾陵(今辽宁省北镇市医巫闾山境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8 14: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1 萧太后与韩德让
乾亨四年(982年)八月,一向羸弱多病的辽景宗撒手西去,辽朝政局陷入动荡之中。当时,皇后萧燕燕才30岁,太子耶律隆绪12岁,孤儿寡母,主少国疑,诸王宗室200余人拥兵握政,盈布朝廷,虎视眈眈,内外震恐。尽管景宗在世时只是画诺而已,萧皇后“以女主临朝,国事一决于其手”,但景宗毕竟是正统天子,群臣各安其位,尚不敢萌生邪念。而今萧皇后失去景宗这一背景,茕茕孑立,局势就变得险恶起来,她最忧心的是赵匡胤篡夺后周江山的局面在辽国重演。在这紧急关头,南院枢密使韩德让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收拾危局。他在景宗疾笃时即不俟诏命,“密召其亲属十余人并赴行帐”,在萧皇后默许下,更换不可靠的大臣,敕诸王各归第,随机应变,夺其兵权,使太子得以顺利即位,萧皇后成为太后,即后来的承天太后。韩德让的所谓“亲属”,是指隶属于皇帝但由他统领的“宫分军”。由于韩德让沉着果断,一场灾难终于风流云散,化险为夷。太子即位之初,承天太后临朝称制,韩德让又“总宿卫事”。这样,承天太后就基本上控制了朝廷,那些强项跋扈之臣也就不敢兴风作浪了。
韩德让何许人也?原来他是汉人,祖籍蓟州玉田(今属河北)。祖父韩知古、父亲韩匡嗣皆为辽朝佐命功臣,但他们的出身却与一般汉人不同,是“宫分人”,即辽朝帝、后的私奴。尽管韩知古祖孙三代为国干城,但这不光彩的出身,却受到戚畹贵族的鄙夷。韩德让要摆脱这种尴尬处境,只有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忠心报国一途。知臣莫若君,景宗在世时,德让已脱颖而出,官至南院枢密使了。太子即位后,韩德让一身系朝廷安危,就成了朝中权势最煊赫的大臣。
承天太后在感激之余,也不由想起自己的身世:寡鹄孤鸾,红颜薄命,草木易凋,韶华易逝。于是她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之举:下嫁41岁的韩德让,与他一起治理江山。辽朝史籍虽然为尊者讳,不载太后下嫁一事,但仔细搜寻史料,倒也不难觅出蛛丝马迹。一是《契丹国志》耶律隆运(即韩德让)与景宗萧皇后两人的传中均言韩德让“有辟阳侯之幸”。“辟阳侯”指西汉吕后掌国时的左丞相审食其,他因与吕后同为项羽所俘,共过患难,故为吕后所宠信,权倾朝野。韩德让能与审食其相提并论,可见他与承天太后关系非同寻常。二是宋朝人路振的《乘轺录》说:“萧后幼时常(尝)许嫁韩氏,即韩德让也,行有日矣。而耶律氏求妇于萧氏,萧氏夺韩氏妇以纳之,生隆绪,即今虏主也。路振在辽圣宗统和二十六年(1008年)使辽,耳濡目染,把这些事写入书中,当非向壁虚构。可见承天太后幼时曾与韩德让结为秦晋之好,且已谈及婚嫁,后来变生不测,未能结缡,留下几许遗憾。如今景宗物故,承天太后块然独处,不禁有“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的嗟叹。韩德让本来恪守臣子之礼,不敢有非分之想,现在既然承天太后旧情未泯,重续前缘,他当然也不会错过良机,于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成就了一桩美满姻缘,为后世留下了一段风流故事。
承天太后下嫁韩德让,还有很多佐证。一是她为鸠占鹊巢,曾派人缢杀德让之妻,并入居德让帐中,两人形影不离,俨若伉俪,其住处常有卫兵千人、膳夫及蕃汉女奴等,国家大事皆两人参决。此事见于《宋会要辑稿》,想来决非空穴来风。二是苏辙《龙川别志》记载宋辽澶渊议和时,宋朝派曹利用前往,“利用见虏母(指承天太后)于军中,与蕃将韩德让偶坐驼车上,坐利用于车下,馈之食,共议和事。”所谓驼车实即“奚车”,是张有毡幕之车。《乘轺录》云:“虏所止之处,官属皆从,城中无馆舍,但于城外就车帐而居焉。”曹利用见到的是两人“偶坐”,“偶坐”者并排而坐也。倘非夫妻,谁敢与太后“偶坐”?太后又岂肯与臣下“偶坐”?三是韩德让待遇优渥,非其他大臣能望其项背。一次承天太后观看打马球,韩德让出场时被胡里室误撞坠马,承天太后立刻将胡里室斩首,群臣面面相觑,不敢出一言相救。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承天太后赐德让姓耶律,改名德昌,徙封晋王,仍为大丞相,事无不统。萧太后还特许韩设置只有辽朝天子才有的护卫百人,辽圣宗“见则尽敬,至父事之”。不久,承天太后又下诏韩德让“出宫籍,隶横帐季父房后”,赐名耶律隆运。所谓“横帐”,即阿保机一系的子孙,是辽朝皇室中最尊贵的人。这样,承天太后下嫁韩德让也就顺理成章了。
作者: 楚如风 2006-9-28 07:52   回复此发言

2 回复:萧太后与韩德让
辽朝以“太后”相称的有数人,都姓萧,与杨家将有关的萧太后,史称“承天萧太后”,简称萧太后。萧太后名绰,小字燕燕,生于辽穆宗(耶律璟)应历三年(953年)。祖籍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她是北府宰相萧思温第三女。她美貌聪慧,成熟较早。有一次萧思温观察三个女儿一起扫地,唯独萧绰扫得洁静,于是他高兴地说:“此女必能成家。”
景宗保宁元年(969年),景宗选她为贵妃。同年五月戊寅(初二日),萧绰凭着自己的容貌、才智、精巧和握有权势的宰相父亲,被册封为皇后,时年16岁。
辽景宗幼遭察割之乱,身体一直不好,甚至连骑马都困难,不常视朝。军国大事除靠蕃汉大臣之外,主要依靠皇后萧绰。因此,在景宗时期,凡“境内刑赏、政事、用兵追讨,皆皇后决之”。保宁八年(976年)“二月壬寅,谕史馆学士,书皇后言亦称‘联’暨‘予’着为定式”。这条法令说明萧绰可代行皇帝职权,因而景宗时期任何善举都有萧绰的一份功劳。
景宗驾崩,年仅12岁的圣宗继位,当时的萧太后处于“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的情况,她是如何不用大开杀戒就稳定局势的?在此期间,她是怎么利用南院枢密使韩德让的?后来她与韩德让又有怎样的关系?
乾亨四年(982年)9月景宗驾崩,圣宗继位,他是辽朝第六代皇帝,萧绰被尊为皇太后摄政。当时圣宗耶律隆绪才12岁,萧绰30岁,真可谓“孤儿寡母”。当时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握权,盈布朝廷,“族属雄强”,对皇权构成极大威胁。宋、辽边境战事频仍,“边防未靖”。萧太后父亲萧思温早在保宁三年被害。他又无嗣,萧绰没有娘家人可以依靠。
萧绰面对这样艰难处境,哭泣着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这可怎么办?”南院枢密使韩德让对应付这种局面胸有成竹。在景宗重病时,没有诏书召唤的情况下,他就秘密召集其亲属数十人奔往行宫,正赶上景宗晏驾。他与耶律斜轸对正在哭泣的萧绰说:“只要相信我们,又有什么可以忧患的呢?”
于是萧绰与耶律斜轸和韩德让一起参决大政。南边的军事委托耶律休哥。韩德让总管宿卫事,萧绰和圣宗母子的安全得到了保障。韩德让甚得萧绰宠信。他请示萧绰之后,撤换了一批大臣,并敕令诸王各回自己宅第等待,不许私自互相宴请,乘机夺取了他们的兵权,太后和圣宗的地位才得到了巩固。这表明太后政策得当,处置有方,很快稳定了局势,既没有发生流血事件,也没有像汉朝吕雉、唐朝武曌那样,大规模诛杀老臣。
辽统和元年(983年)6月,圣宗耶律隆绪率群臣为萧绰上尊号称“承天皇太后”。民间评书和戏曲中所提到的萧太后就是指这位“承天皇太后”。
据历史记载,韩德让和承天皇太后有过一段特殊关系,所谓“有辟阳之幸”。路振《乘轺录》载:“萧后幼时,尝许嫁韩氏,即韩德让也,行有日矣。而耶律氏求妇于萧氏,萧夺韩氏之妇以纳之,生隆绪,即今虏主也。耶律死,隆绪尚幼,袭虏位。萧后少寡,韩氏世典军政,权在其手,恐不利于孺子,乃私谓德让曰:‘吾尝许嫁子,愿谐旧好,则幼主当国,亦汝子也。’自是,德让出入帏帐,无间然也。”
从而可知,萧绰少年曾许配韩德让,还未来得及结婚,就被景宗选为妃子。景宗死后,萧绰看中了韩德让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于是决定改嫁韩德让。这在当时契丹族的风俗中是允许的。正如上述记载:萧绰私自向韩德让说:“我曾经许嫁于你,愿谐旧好。当国幼主,也就是你的儿子了。”此后,韩德让就无所避讳不断出入于萧绰的帐幕之中,出外游猎和处理政务,两个同案而食,并排而坐,同帐而卧,过着夫妻生活。圣宗对韩德让也以父事之。
萧太后治国方略
萧太后摄政后,她像一切剥削阶级统治者一样,对各族人民起义毫不留情,她对外也发动不义之战。对她来说这都是次要的,因为她做了几件大事,都是什么事呢?她除了调整汉契关系外,又是怎样亲跨战马进兵伐宋的?
1.整顿变治 巩固政权
作者: 惠玉 2006-9-28 15:50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萧太后与韩德让
萧太后摄政主要在用人上作了调整,一方面提拔“有经国之才”的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参决大政”,又任用耶律休哥为南京(今北京)留守,总管南方军事,以加固边防;另一方面则大力重用汉官,企图通过汉官使辽朝社会进一步封建化,并依靠汉族地主势力加强统治。在汉族官僚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智略过人”的韩德让。
萧绰明达治事,广采纳谏,赏罚分明。她利用加官晋爵、绘像于景宗乾陵御容殿等办法笼络群臣,群臣咸竭其忠,将士用命。
为取得人心,大抓平反工作。统和元年(983年)12月敕告有关司法部门:凡是已结案发落而有冤枉者,允许到御史台上诉。统和二年(984年)萧绰亲自审决滞狱等。
2.重视生产 减免赋税
奖励开垦,重视农牧业生产。萧绰摄政27年减免税赋达23次,其中有局部地区的,也有全统治区的。又8次下诏赈济灾民、流民和贫民。这不仅促使畜牧业得到较大发展,燕云地区的农业发展更有起色。同时,辽海地区也出现了“编民数十万,耕垦十余里”的景象。 
3.促进民族融合
史载:“蕃人(指契丹人)殴汉人死者,偿以牛马,汉人则斩之,仍没其亲属为奴婢。”在辽朝统治者看来,汉人的生命与牛马相等,而契丹人的生命异常高贵,不仅要以命偿命,而且还牵连家属。有远见卓识的萧太后,毅然抛弃了世代沿袭下来的狭隘的、陈腐的民族偏见,下令明文规定,对上述情况,不再分汉契而“一等科之”,即用同一法律制裁。又统和十二年(994年)七月诏:“契丹人犯十恶者,依汉律。”
4.倾向汉化 开科取士
辽代科举制度始于辽太宗会同初年。辽统和六年(988年)萧太后摄政时期,在全统治区域内开科取士,其后定期举行。这是向隋、唐学习汉化的又一举措。由于大量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进入政界,他们或牧宰一隅,或经帮谋策或详明政术,为巩固辽代统治注入了新的力量,也促进了辽代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
5.辽宋结盟
萧太后摄政初,“边防未靖”是其重要忧患之一,一直把对宋的和战当头等大事。
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闰九月,萧太后又以索要后周世宗柴荣所收复的关南地区为名,亲跨战马带着圣宗进兵伐宋。除在瀛州(今河北河间)遇阻击外,军事行动进展顺利,十一月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劝说下也抵达澶州城。
当时宋朝已无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宋朝统治者已认识到“寇不在外,而在于内”,镇压所谓“内者”的人民起义。而辽朝以萧太后为首的群臣逐渐明了,没有能力消灭宋朝,更无力统治封建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在这种形势下辽、宋签订了“澶渊之盟”。
著名的“澶渊之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辽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十一月,萧太后将权力交给圣宗耶律隆绪,不再摄政。同年12月,萧太后因病崩于行宫,享年57岁。次年,附葬乾陵(今辽宁省北镇市医巫闾山境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7-4 07:50 , Processed in 0.02433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