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竹潋在2008-4-2 12:01:06的发言:
没有可比性
太监只是皇权集中下的附属品而已
有清一代宦官都没有可以干预朝政的 因为太监说到底是外人 最多只能是个代言人
限制权力很容易
而皇孙呢 那是皇帝的一家 都是有一定继承权的
————————————————————————————————————————————
想啥呢?谁不是皇权集中下的附属品?清朝末期,大太监李莲英可是比挂名皇帝光绪过得滋润多了。光绪倒不是外人,可怜连个“代言人”都比不上。
既然你承认皇孙拥有继承权,想必不会反对皇帝在立嘱传位时不会不考虑这一层。
很久没进这个贴了。。。
说太监过的滋润 不如说是他主子过的更滋润
说起李莲英 大臣巴结他无非是因为他主子慈禧 离开了慈禧 说难听点他算个P啊
即使是慈禧本人 除掉八大臣靠的不也是皇权么 没有她儿子当皇帝她早进寡妇院待着去了。
你前面提到明代宦官专权
官宦本身就是皇权制度的一个产物
明代的宦官专权实质上就是以皇帝为代表的皇权和以文官集团为代表的文官制度矛盾激化的产物
明代虽自朱元璋起废除了丞相
但是内阁制度+科举制度培养出一个特色阶层——文官集团
皇帝培养这个阶层原始的目的当然是为皇权服务 文官也就充当治国工具这一角色
但是 随着文官势力的成长必然要对权力有所要求 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内阁首辅就是有实无名的丞相 在一定程度要架空皇权
这就造成了皇帝与文官之间的矛盾
而文官依靠科举制度形成紧密的网络 他们对皇帝有相当的否定权
甚至连皇帝想立自己喜欢的儿子做太子都要干预
而皇帝一点办法都没有
这时 宦官就成为皇帝用来与文官集团抗衡的工具
宦官与文官的矛盾实际代表了皇帝与文官的矛盾
所以像魏忠贤、刘瑾等人虽横行一时,但是在文官集团彻底清算并让其倒台时并没有引起大的风波和动荡
而宦官活跃时期 也正事文官集团不断发挥其政治潜力、皇帝对文官控制力减弱的时期
而在清代 康雍乾时期 皇权不断得到集中和巩固 并且 满洲权贵在前期和中期的统治中占明显的优势地位
所以宦官并没有用武之地 从本质上来说 就没有宦官之祸产生的土壤
嫡长制下 嫡孙是有继承权 但是太子妃石氏并没有生啊
而康熙本人也既非长子 又非嫡子 清代又一向是立贤
有的帝王虽向往嫡长制 但终究是没有形成固定的观念
康熙立太子主要因素是因为当时政治环境(当然还有对仁孝皇后的感情)
培养了这么多年了 对太子好无论是感情上还是面子上都需要如此
对弘皙的感情是基于对太子的感情
一但对太子失望了 弘皙又能算得了什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0 21:48:1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