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仙袂飘飘

[原创]清宫十二钗(公主.正册)——2月28日更新“刁蛮千金——固伦端敏公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20: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多月后,事情果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过这变化却不是对孝庄所乐见的。顺治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顺治皇帝突然告诉礼部说”本月二十二日奉圣母皇太后谕: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性资敏慧,轨度端和,克佐壸仪,立为贤妃。”
  
  一道看起来普通老套的册封旨意,将董鄂氏送上了东宫妃的位置,从而也否定了当初册封孔四贞的决定。可想而知,顺治在下这道圣谕之前,与孝庄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激烈的冲突。当然,这场你来我往、变化多端的争斗最后的结局,还是以皇帝的胜利而告终。
  
  孔四贞没有能如孝庄所愿入宫,但毕竟之前是有过圣谕的。如此一来,就像被是下了定的女儿最后却没嫁过去一样,原本拉拢关怀的好心几乎变成一种讽刺。尽管这其中的问题并不出在孔四贞身上,可毕竟她是最主要的当事人。聪慧过人的孝庄太后自然不会允许孔四贞白白受到这样的屈辱。于是,一个同样冠冕堂皇的说法出炉了,那就是孔有德生前,曾经将年幼的孔四贞许配给了他手下偏将孙龙之子孙延龄。朝廷为了尊重孔有德的意愿,便不再勉强她入宫为妃。
  
  老实说,尽管大多史书都认可这种说法,但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端倪。孔四贞自到北京以来已经有两年多时间,这两年她与孝庄常常相伴,想来该说的话都已经说尽了,何况这种婚姻亲缘的大事。就算二人真的没有提过这方面的话题,那么当孝庄预备册立四贞的时候,肯定也要先跟孔四贞交换默契,四贞又怎么可能不告诉孝庄自己曾有婚约呢。偏偏是等到董鄂氏入宫后,才以这个缘由废掉了最初的意旨,实在让人不可思议。
  
  因而飘飘猜想,关于孔四贞和孙延龄的亲事,孝庄老早就已经清楚了,不过那时在她看来,这算不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孔、孙两家当初虽有这个打算,但究竟未能许下什么不可更改的定礼,加上现在孔有德和孙龙都已经不在人世,孔四贞不说,孝庄不说,孙延龄还能来跟皇帝强老婆吗?况且,如今的情势与孔有德在世时已大不相同了,孔四贞如果能顺利为妃,对定南旧部毕竟是一种荣耀。即使他们都听说过这件娃娃亲,估计也不会有人出来反对,毕竟经历了这么大的磨难,人事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正所谓今时不同往日了。
  
  所以说,孔四贞与孙延龄的娃娃亲成了孝庄欲堵住攸攸之口的工具,当然,这也是对孔四贞的保全和对朝廷利益的维护。可不管怎么说,从此孔四贞入宫的道路,就这样断绝了。
  
  说到这里,飘飘想再多讲一句,那就是很多人感兴趣的孔四贞与顺治之间的感情。首先要说的是,顺治与孔四贞之间不会有什么后人猜测的刻骨铭心的爱情,至少顺治对孔四贞没有。因为如果有的话,在十三年顺治遇到董鄂氏之前,他大可以将已经十五岁的孔四贞收入宫中,估计这也是孝庄和朝廷所乐见的事情,可惜事实却并非如此。
  
  同样的,顺治不爱孔四贞,但应该也不会厌恶她。理论上说,对于孔四贞这样遭遇的女孩子,顺治不会产生什么特别的不满与成见。拒绝册立她一方面是因为顺治一颗心里都只有董鄂氏,另一方面还含有跟孝庄怄气的成分。其实就像他的第一位皇后一样,立后前顺治的一百一千个不乐意,想来不是冲着这个表妹,而是不满于多尔衮的安排而已。从这个角度上说,孔四贞与废后可谓处境相似,同样的身系政治利益,同样的不被皇帝接受。由此,最终孔四贞没能入宫也许也是她的福气,否则即使勉强当了妃子也不会幸福。皇帝即使本来不讨厌她,也免不了上下左右的看不顺眼。
  
  所以顺治与孔四贞之间是没有多少特殊的情感,既没有爱也没有恨。最多也就是那种人们常提到的“兄妹之情”。但说实话,皇宫里是不容易培养出那种感情的,他们也许根本就没有多少接触,估计顺治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对这个常在孝庄身边的小姑娘敬而远之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3:15:16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20: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
四、额附其人
************************************************************************************************  
  
  没能嫁给顺治的孔四贞可也没有马上就实践父亲的意愿下嫁孙延龄。她继续在京城生活,婚事却一直耽搁下来,一直到康熙初年二人才完婚。那个时候的孔四贞已经超过二十岁了,这个年龄在当时社会中已经算是不折不扣的高龄。孔四贞为什么这么大才出嫁?一直以来都有很多种说法:一种是说她自己不满于这桩婚姻,所以有意拖延;一种是说朝廷为了更好的控制她,不许她早嫁。总而言之这仿佛又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谜团。不过在这里,飘飘却有另一种看法。
  
  其实我的看法很简单,之前飘飘一直试图寻找孙延龄准确的生平,最后找到的一种介绍(飘飘无法确定是否准确),说他生于1647年。如果这种说法属实的话,那关于孔四贞晚嫁的事情就很好理解了。孙延龄整整小了孔四贞五岁,在孔四贞二十来岁的时候,孙延龄也才刚刚到了适婚年龄。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孙延龄的生辰是确定的。关于这个方面,如果有确切资料的朋友,可以与飘飘交流。
  
  沸沸扬扬的立妃之事过后,孔四贞又遭受了一个巨大的打击,顺治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原定南王属下梅勒章京总管官司兵李茹春上奏:“定南王孔有德子廷训,顺治九年失陷桂林时被逆寇掳去,今入云南访问,已于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遭李定国惨害。臣随同平西王吴三桂等,赴土主庙,迎廷训榇于臣营,容臣扶榇回京。”
  
  至此,一直等待亲人消息的孔四贞彻底变成一个无亲无故的孤女。同时,也正式登上了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
  
  康熙初年,孔四贞与孙延龄完成了婚事,朝廷特地在东华门外恩赐了府邸,孔四贞开始了她的婚姻生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3:17:20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21: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野史记载,孙延龄是个长得很漂亮,身材健美,通晓音律,善于击刺的人。但是很他不喜欢读书,偶尔写奏章,也都无法很好的驾驭词句。这个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都显示出非常真诚,尤其是能够容忍别人的过失。
  
  这段文字记载详尽,但因为是百年后才成书的野史,书中明显对孙延龄有溢美之嫌,似乎不能完全信实。不过通过正史上对孙延龄生平的记述,总结出来的他的特点,还真与这段野史的记载有些吻合之处。通过之后一系列的事件不难看出,孙延龄是个勇猛有余,但智谋不足;年轻气盛、喜欢意气用事;贪玩自大,又爱自作聪明;有点野心,可骨子里并不算太坏的人。
  
  其实不管他这个人如何,显然孔四贞是不怎么喜欢他的,更准确的说法是不怎么看得起他。今时今日与孙延龄的结合,多多少少带有些无可奈何的意味,而这段婚姻的夫妻双方政治、社会地位也实在相差甚远。
  
  孙延龄的父亲本身就是孔家的部下,孙自己也没有什么功绩官爵,似乎处处都低了妻子一等。而特殊的身份和经历却让孔四贞有着充分的骄傲和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常常表现为一种目空一切的自大,这一点在她回到广西后对待父亲从前旧部署的方式上就能看出来。孔四贞在那些前辈面前丝毫没有表现出晚辈的谦逊,而是更多表现出王女的骄傲。如此可想而知,连那些老将功臣都不在她的眼里,又何况一个小小的孙延龄。
  
  尽管如此,夫妇二人婚后的生活还算是平静和谐。原因是孙延龄本人的退让和容忍。吴梅村曾有诗云:”新来夫婿奏兼官,下直更衣礼数宽。昨日校旗初下令,笑君不敢举头看。”
  
  当然,在孔四贞下嫁孙延龄的时候,吴梅村已经回到家乡致隐。吴的家乡在江苏省太仓市,距离京城相当远,他对孔四贞婚姻生活的了解,想来跟当初张煌言揣测清宫内事的情况差不多。唯一的优势就是,吴毕竟曾在朝廷为官,或许会有一些强于他人的消息来源。不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孔四贞夫妇的闺中密事的确流传甚广。在此,我们就权且记下此诗,当作验证。
  
  就这样,在孙延龄的”委曲求全”下,孔四贞的内治并没有出现多大的问题。然而在朝廷中,一切却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3:17:59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21: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
五、重返广西  
************************************************************************************************
  
  康熙二年十二月,孔四贞向礼部提出,她的父亲孔有德为国捐躯,先顺治帝曾下旨为其建祠致祭,因而孔四贞请求朝廷能在父亲的祠堂前立碑。十二月二十三日,工部对这个请求作出回应,由于在孔有德的坟前已经有建立有碑,所以不必再在祠前另立。经过孔四贞的极力争取,最后朝廷并没有批准工部的做法,仍旧满足了孔四贞的请求。
  
  事情到此,仿佛已经圆满解决,但一个月后的康熙三年正月二十二日,一切却又起了变化。工部再次上疏皇帝,声称定南王祠堂前的所用器具已经开始筹办,但是关于立碑的事情,希望能够等到孝陵立碑的工程结束后,再行开动。工部的这一做法,表面上看的确冠冕堂皇,可其中未尝不含有消极怠工的意思在里头。
  
  对于工部的请奏,皇帝的回复更加令人出乎意料。皇帝下旨停止为孔有德立碑,只悬挂牌匾。等到祠堂完工后,派遣官员到堂前致祭一次,而此后的春秋两季的祭祀和祠前的倔井事宜,则全部停止。
  
  面对这样的结果,孔四贞并没有立刻做出回应。她十分清楚,年仅十一岁的康熙皇帝这个时候在朝政上是不做主的,一切的事情都是四位辅政大臣在管理。几次三番在立碑问题上多加刁难的工部尚书拉哈达,正是辅臣之一的遏必隆的侄子。三藩汉王于顺治时屡建奇功,朝中对汉王的不满和忌讳也与日俱增。三藩的气势日熏,孔四贞的特殊恩宠,难免使得满大臣的排汉的情绪在一些事情中流露出来。
  
  孔四贞没有立即上疏,并不代表她就接受了这样的安排。以她与孝庄太后的亲密关系,此时的她自然要找太皇太后帮忙。聪明如斯的孝庄当然不会坐视不理,经过她的暗中周旋和安排,四月十九,孔四贞再次言辞恳切的上疏奏请,于是这次的请奏事半功倍,朝廷又恢复了孔有德春秋两季的祭祀活动。
  
  同年十一月十九日,或许是为了弥补这件事情对孔四贞以及对汉藩的伤害,皇帝下令”赐定南武壮王孔有德女孔四贞银叁千两,糚蟒色缎四十疋”。尽管有这样的赏赐,可孔四贞仍然倍感在京的压力。早日有一天回到广西,重整定南旧部的念头,开始在她心中酝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3:18:54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21: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要回广西的孔四贞很快就等到了机会,而机会的提供者,正是孔有德过去的部下——老将缐国安。这里,飘飘再简单说说缐国安。在孔有德的旧部将中,缐国安无疑是功劳最大,资历最老,威望也最高的一个。崇德年间,他与孔有德一同投附大清,在入关战役中随孔有德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孔有德阵亡后,缐国安全力收复桂林。从此,他开始代替孔有德约束定藩,驻守广西。
  
  这位爵封三等伯,官至太子太保的老将军于康熙五年因老迈向朝廷提出致休的请求。对于缐国安的何去何从,朝廷自然有自己的考虑。首先,缐国安虽然代守广西十几年,可仍旧不能取代孔家完全操控乃部。一方面是缐国安对孔有德的忠诚,另一方面是定南旧部只认王爷,不认朝廷的情况仍然没有改变。所以要控制这股力量,必须得启用与孔有德关系密切的人。
  
  其次,缐国安毕竟是除了孔有德以外,定藩最有权威的人,如果让他从此扎根广西,难免有一天,他或者他的后人会不会成为另一个雄踞一方的定南王。

第三,孔四贞是皇家十几年来悉心培养的心腹,自然跟朝廷更为亲密。况且,作为女子,就算她能够成为号令乃父旧部的女将,也不可能长久的承袭世爵,实际上是削弱了定藩,免除了朝廷的后顾之忧。
  
  基于这样的考虑,部议一致决定,同意缐国安的致休之情,将孔四贞这个定藩一直以来的精神领袖直接推上前台,让她实实在在的肩负起父兄的责任。就这样,康熙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康熙皇帝下旨“命定南王孔有德婿孙延龄为广西将军”驻防广西。
  
  孙延龄驻守广西,其实就是孔四贞要回广西。既是要出行,就得有仪仗,于是史书记载,顺治五年七月初九,礼部奏:“礼部议给定南王孔有德女孔四贞执事,得上旨定南王为国捐躯又复绝嗣,奉世祖章皇帝旨,将伊女照郡主品级给奉,今又令往广西驻防,其执事依议准给,后不为例。”就这样,孔四贞带着她的郡主仪仗离开了生活了十二年的北京城。这一走,就是十六年。
  
  Ps:有些文章上以此材料认定,皇家在这个时候将孔四贞的共主爵位降为郡主,这个说法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弄清“和硕格格”的真正含义。和硕格格本身就是郡主,无所谓升降。而孔四贞在封号上也从来没有得到过公主的待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3:19:22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21: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 
六、“一品夫人”
************************************************************************************************ 
  
  著名的清史专家孟森曾说过:“四贞既非男子,延龄又系女夫,非孔氏子姓,清廷遂有以构之,而四贞不悟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四贞不过是个女子,孙延龄又是夫以其贵的女婿,所以清朝廷有意的在二人之间制造矛盾,离间他们夫妇感情。可是,孔四贞却一直被蒙在鼓里。孟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原因是出自《明季稗史初编——四王合传》中的一段记载:
  
  “四贞与延龄南下,舟抵淮安,诰封敕书至,以延龄为特进上柱国、光禄大夫,世袭一等阿思尼哈番、和硕额附、镇守广西等处将军,其妻孔氏为一品夫人。四贞自以为和硕格格,已居极品,不从夫贵也;今忽封一品夫人,则仍妻以夫贵矣,疑延龄嘱内院为之,不惬意,夫妇遂不相能。”
  
  对于这段描述,几乎所有关于孔四贞的文献和研究她的学者都当作确切史料来使用,可在这里,飘飘不得不又一次对此表示出一些个人的怀疑,欢迎朋友们一起来讨论。
  
  留云居士的《明季稗史》在野史中享誉甚广,连鲁迅先生都曾经夸赞过这部书。当然了,鲁迅先生赞扬的不是书中的历史,而是书中小说体的文学方式。《四王合传》对孔四贞有着相对于其他史书更为细腻的记载,历来被引为史料。
  
  至于上面这段话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件过程:孔四贞与孙延龄一起南下广西的路上,朝廷派出敕封的旨意,旨意给了孙延龄一大堆官职,并且封孔四贞为一品夫人。一直以来,孔四贞的政治地位都高于孙延龄,而且被加封郡主。如今这道旨意将他们夫妇二人的地位生生颠倒过来,由此,孔四贞便怀疑是孙延龄在背后搞鬼,夫妇二人遂反目。而后来的事情就是,一个叫戴良臣的官员利用了四贞夫妇的矛盾,逐渐将广西大权握在自己手中。于是孟森先生进一步推测,这个戴良臣就是清朝派来的离间、架空孔四贞夫妇的奸细。
  
  这样的说法很是曲折离奇,其中真假缘由暂先不提,我们先来说说这段文字中透露出的几处硬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3:20:14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21: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就是孙延龄的官职“上柱国、光禄大夫,世袭一等阿思尼哈番、和硕额附、镇守广西等处将军”。这五个职位我们可以分为三组来看,“上柱国、光禄大夫”为一组;“世袭一等阿思尼哈番”为一组;“和硕额附、镇守广西等处将军”为一组。
  
  先说第一组,“上柱国、光禄大夫”这两个职位在古代都曾经存在过,而且具都是从秦汉时,到明朝一直在陆续使用。不过可惜的是,到了清朝,满州政府并没有继续使用这两个官职,“上国柱”被弃用,“光禄大夫”改为“光禄寺卿”。也就是说,写这段文字的人,对于清朝的国事并不是很清楚,甚至连官职都是续用的明朝的官职。当然,这也符合作者前明遗民的特征。另外,“光禄寺卿”是清代掌管典礼预备筵席及供应官员,很显然跟出兵放马的将军搭不上边。这就好比让翰林去打仗,总兵去著书一样,没有逻辑。由此看来,这个作者实在难逃闭门造车之嫌。
  
  第二组的“世袭一等阿思尼哈番”,也就是世袭一等男爵。这个倒是清朝有的爵位,不过,对于这种轻车都卫以上的,尤其还是世袭的爵位的赏赐,清政府是十分谨慎的。尤其是清初,除了皇室贵戚之外,无军功者不得爵。偶尔有文官得爵,那也是要正儿八经熬一辈子,比如张廷玉。孙延龄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不具备这样的资格,并且,孙的和硕额驸本身就是超品公爵,远远高于男爵的等级,加上所有正史中均无相关记载。因而也飘飘觉得也不可信。
  
  至于最后一组的“和硕额附、镇守广西等处将军”,这两个确实是孙延龄的官称,可是这两个都分别在康熙元年和康熙五年已经册封过了,完全没有必要又特地派人去重复从前的册封,这本身就是不合逻辑。
  
  飘飘之所以如此在意这段话中孙延龄的职位问题,是因为,一来这是这段文字的重点,二来,这也是书中孔四贞受封“一品夫人”的重要依据。如果孙延龄的册封都无法令人信服,那孔四贞这个“一品夫人”又从何说起呢?
  
  其次,是一个史实的错误,根据《清圣祖实录》的记载,康熙五年七月初九,皇帝下旨“命镇守广西将军孙延龄自衡州移驻桂林府。”这段话的信息很明确,也就是说,孙延龄在孔四贞南下广西之前,已经先行被派往衡州驻防(事实上,根据记载,孙延龄早在康熙三年便已经前往了衡州)。而七月初九的旨意下达后,他是从衡州直接南下桂林,并于次年六月到达。而孔四贞则是数月后从北京动身的,两人根本没有同行。
  
  即使退一步讲,孙延龄领旨后没有立即动身,而是等待孔四贞的人马会合后再走(根据时间看,也有可能)。那么衡州在湖南南部,夫妇俩怎么也不可能在江苏北部的淮安一起接到圣旨,这显然是个重大的错漏。也就是说,作者根本不了解孔四贞与孙延龄的确实消息,只是道听途说,或是自己杜撰的而已。
  
  第三,孔四贞受封“一品夫人”,如此重大的事件,不论是《清史稿》、《清实录》、《东华录》,还是《康熙起居注》、《康熙朝满文朱批》、《啸亭杂录》,甚至是一些诗词中都无相关记载。另外,康熙六年,孔四贞在桂林伏波山为纪念自己的父亲孔有德而建立了一口大钟,大钟的“帝道遐昌”段孔四贞的落款依旧只记载其和硕格格的爵位,并无其他。因而飘飘认为,《四王合传》中的这段记载并不符合史实。
  
  飘飘关注“一品夫人”的原因是,根据很多人的意见,这个“一品夫人事件”时导致孔四贞夫妇失和,定藩大权旁落的关键。它直接关联到后面许多事情的解释,甚至是孔四贞和孙延龄的感情问题等等,因而需要特地说明一下。
  
  另外,野史、正史上对孔四贞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是个及其有能力的女人,她自幼跟随父亲在军营中长大,不但极其聪慧,而且还习于武事,是个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对于这样一个女人,前面被耍的团团转,后面突然又变得十分精明强干,实在是有些难以置信。
  
  况且,根据当时的局势,清政府如此慢待才刚重用起的孔四贞,实在不合情理。即便是有令其夫妇不能同心成事的解释仍旧说不通。让孔四贞回镇广西很重要的原因是基于朝廷对她的信任,毕竟,孔四贞是孝庄太后调教出来的和硕格格,是在多种方案中遴选出最佳的选择。而在其他三藩势头正盛的时候,打击这个唯一一个与自己同心的藩部,至少在康熙五年的时局下是不合理的。
  
  同样的,后面戴良臣的“奸细说”,飘飘也有所保留。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所以对于《四王合传》中关于孔四贞的记叙,飘飘在文中基本上不做引用,请对这本书比较信实的朋友谅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3:21:01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22: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
七、驻防桂林
************************************************************************************************

到达桂林的孔四贞夫妇已就住在当年孔有德翻建的前明靖江王府中,当然,这座王府在孔有德殉国后又重新得到翻建。

然而不论如何,孔四贞始终都是女子,所以在桂林,名义上的事务还是以孙延龄这个定南王女婿为主。可是孙延龄显然不具备成为领导人的素质,在王府中,年轻贪玩的他很少过问军事,每次办正事都以身体不适推托。然后自己躲起来学围棋,弹琴,打弹丸,捉鱼鸟玩乐。对于他如此的表现,部下都统王永年和副都统孟一茂等人十分的看不惯。在他们眼中,孙延龄原本就只是一个靠着妻子权势而起立的人,毫无雄才大略可言。再加又因骄纵而常常侮辱属下,更加令这些老将们对他心存嫌隙。

同样的,孔四贞也未能获得父亲旧部的认可。前面我们提到过,孔四贞为人十分傲慢,面对那些老前辈也毫不谦逊。她让那些人像过去跪拜她父亲那样跪拜她,因而惹得众人极为不满。由此看来,这位初出茅庐的王女在为人处事上面实在有些欠火候。高贵的身份令她无法正视个人的处境,于是也给自己的未来带来了诸多的磨难。

年轻气盛的小夫妇没有能收复广西将士的心,这些人虽然念及孔有德的旧恩,表面上仍然尊重他们。但背地里,双方的矛盾却越来越深刻。其中,尤以王永年等人为甚。对于野史中极力渲染得戴良臣,正史中的记载并不多,不管野史对他的记叙评论如何,飘飘在这里就不多加描述了。我们主要还是说说王永年和孟一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3:21:34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22: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众人不服的心情,我们其实是很能够理解的。因为在孔有德死后,定南王部也遭遇了重大的打击。《清代档案史料丛编》顺治十三年六月初二的奏折文档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定南王臣殉难之后,本旗官兵踉跄奔溃者,衣食不克口体…所以解衣推食,陆续收聚兵丁男妇玖千有余…肆年于兹,除马匹盔甲器械之给发者,职得借以资军实矣。其额数之未及给发者,职少可借办,俱剜肉补疮,无中生有。……且乏帮补之壮丁,即职欲勉力支持,而皮骨俱尽,实难展施…”

这是孔有德手下的一个名叫李春的包衣牛录上疏辞去职务的奏折。书中除了表示出对定南王的殉难十分沉痛“惟痛王臣之惨变…报王臣之不共”,并极力“深听王子消息…修复以待王子”的忠心以外。重点讲述了定南旧部在那段时间里经历的重大挫折。

孔有德的旧部寮在桂林之战后尽力的收复部队,恢复元气,希望能将所部整理如昔,以等待孔有德的儿子回来掌管。可是,由于军饷的匮乏,“剜肉补疮,无中生有”仍旧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历经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定南王部才又有了往日的风光。而这个时候,孔廷训却已遇难。回到广西坐享其成的却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丫头和她毫无才能的丈夫。如此一来,如何能令部下心服?

于是,王永年等人开始同孔四贞夫妇进行暗中的角逐。其实,在这场对抗中,孙延龄纵兵殃民,王永年苛减军饷,双方在利益面前,谁都不肯丝毫放松。当然,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王永年这些人尽管对孔四贞也不满意,可矛头却始终指向孙延龄这个外姓人,就像在康熙十二年联同数位将领一起上书弹劾孙延龄一样。他们似乎还是有心想要保存孔有德的颜面。

不过,不论孔四贞夫妇遇到的是跟部下的矛盾冲突,还是御史的弹劾,上至军旅政事,下至争奴夺婢,朝廷的天平始终是倾向于孔四贞和孙延龄的。所以每一次都较量,都是以四贞夫妇的胜出结束。从这里,我们方能看出朝廷欲想削弱定藩的图谋。

在大多数的分析中,都一直在强调孔四贞夫妇之间的不和睦。其实飘飘认为,孔四贞夫妇之间由于性格、地位等各种差异,确实存在一定的矛盾。但这种矛盾不过是小儿女之间的争执,实在很平常。看后来二人遇事时的一致对外;孙延龄谋反后并未为难孔四贞;而孔四贞则处处保护他、一力劝其悔改,而非一朝杀之,;种种迹象表明,孔孙夫妇的感情还是相当深厚的。尤其是孔四贞对孙延龄,可谓仁至义尽,至于孙延龄,虽然一直以来比较隐忍,但这终究并没有真地因此而心存忌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3:22:21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22: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
 八、额附谋反
************************************************************************************************

康熙十二年,撤藩的火焰烧遍了藩镇四省,到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终于按耐不住,举兵谋反。云南哗变,霎时间广西变得情势危急。而一个多月后的十二月二十一日,朝廷才从贵州总督甘文焜的奏报中得知这一消息,第二天,康熙皇帝立刻进行部署,“以广西境临贵州,授孙延龄为抚蛮将军,令统兵固守”。

当然最后我们知道,孙延龄还是在两个月之后跟着吴三桂反了。至于其造反的原因,大约有三种说法,一则认为他是早有野心;二则认为他是因误会而被逼反;三则是认为他为泄私愤而反。

首先第一种情况,从后来孙延龄的表现看来,他显然对于谋反并没有做出充足的准备,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是如此。这就说明了,孙延龄并非处心积虑的要跟大清朝作对,所以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小。而第二种具体说是他擅杀仇人,结果被误会为谋反,显然是一种很幼稚的说法。在邻藩造反的敏感时刻杀死本省数名大员,如果不是有反意,除非是脑子有问题。这显然是看低的孙延龄,也看低了朝廷。反而是第三种,最符合孙延龄一贯的所作所为。

前面我们提到过,孙延龄这个广西将军一直以来都跟都统王永年等人不合,四处的指责与冲突令他一直心怀愤恨。而在吴三桂造反之前,广西巡抚马雄镇还上疏参了他一本,指责他与王永年相互陷讦。孙延龄之前上告王永年不成,反被巡抚参劾,心中自然不服。加上吴三桂的招抚和挑唆,他本就是个缺乏谋略和主见的人,所以一时间便意气用事的跟着人家跑了。只是孙延龄没有想到,这一起跑虽然可以趁势撞翻自己的仇人(他起事的端由就是诱杀了王永年那些宿敌),可接着跑下去,却可能招来灭顶的杀身之祸。

孙延龄的倒戈孔四贞是否知情呢?这个依旧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孔四贞开始跟孙延龄合污,但后来才后悔了;也有人说她是被孙延龄胁持,并非出于己愿。这两种说法各有举证,究竟哪一个才是事实,仅以目前的史料开来,是无法明确判断的。不过飘飘个人感觉,以孔四贞跟朝廷的关系,不太可能自愿谋反。毕竟他的父兄都是为朝廷而死的,毕竟朝廷已经给了她一个女子最高的荣耀,毕竟她和孝庄太后还有一段深厚如母女的情感。由此,飘飘更愿意相信她最初的确是遭到了丈夫的胁迫,因为当时的情况,大权并没有掌握在孔四贞的手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 23:23:58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12-28 18:26 , Processed in 0.02441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