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褆与明珠关系考证
陈晓东
胤褆与明珠是康熙朝的两个重要历史人物,历来是史家著康熙朝历史不得不书的人物,前此论著多加述及,但于二者关系却多有误解。笔者认为,明晰胤褆与明珠关系,对于弄清他们在康熙朝前期的政治活动约按⑽欢氛谡庖皇逼诘谋硐趾头⒄沟任侍饩哂薪细呒壑怠R虼耍收呃檬德肌⒆嗾邸⑵鹁幼⒌仁妨希友倒叵岛驼谓煌疃礁龇矫娑云浣锌贾ぃν汲吻迨肥怠?/P> 胤褆(1672~1734年),是康熙帝第五子,原名保清,由于其前诸皇子皆早殇,故其序齿居长,称为皇长子,生母为惠妃纳喇氏。[1]据记载:“胤褆十分英俊聪明,并且具有许多其它优良品质。”[2]深得康熙帝宠爱,多次被委以重任。他曾出任副将军领兵征讨噶尔丹。衔命祭祀华山、总理河工、治理永定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受封为多罗直郡王。[3]在众位皇子中,除太子外,胤褆爵位最高。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第一次废除太子事件中,胤褆意图谋害太子取而代之,为康熙帝所识破,被革去王爵监禁,直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去世。
明珠(1635—1708年)字端范,叶赫纳喇氏,隶满洲正黄旗,由侍卫累迁而至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佐领等职。明珠担任内阁大学士期问,协助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招降台湾郑氏家族、反击沙俄人侵并与俄使谈判、大力改善满汉关系等,直接参与了康熙朝前期的许多重大军机国事的决策和实施,深得康熙帝宠信。明珠善于结交权贵,在其周围集结了一大批朝中重臣,形成了明珠集团,后由于结党为康熙帝所恶。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监察御史郭诱弹劾而解职。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去世,康熙帝派皇三胤祉致祭,并赐马四匹。[5]
一、血缘关系
谈到胤褆与明珠的血缘关系,就不能不谈胤褆的母妃——惠妃纳喇氏。纳喇氏出身于门第高贵的叶赫纳喇家族,是康熙帝玄烨的宠妃之一,康熙九年(1670年)生下皇子承庆,但两岁时便夭折了。康熙十一年(1672年),又生下皇子保清,即后来的大阿哥凤胤褆。[6]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康熙帝第一次册封妃嫔时,纳喇氏就被封为惠妃,[7]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又晋封为惠妃。[8]现存史料中关于惠妃纳喇氏的记载不多,而且较为分散,对于她和明珠的关系问题,更是鲜有提及。但《永宪录》中记载;“明珠,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兼礼部尚书。在康熙二十年间专权任事,妹为贵妃,生皇长子。”[9]虽然纳喇氏并未晋升为贵妃,但生皇长子者则非纳喇氏莫数,故由《永宪录》所记可知,明珠与惠妃纳喇氏为兄妹关系。《永宪录》成书于乾隆年间,其史料价值历来为史家所称道,故此后诸多论著都引用了此条记载。[10]其实,《永宪录》所记有误。的确,惠妃纳喇氏与明珠都出身于叶赫纳喇家族,同为叶赫部首领杨吉砮的后裔,但他们却不是兄妹。查阅《清皇室四谱》可知,惠妃纳喇氏之父为二等男、郎中索尔和,[11]而明珠之父为尼雅哈(或称倪迓韩)[12],显然他们不可能是兄妹关系。但明珠与惠妃纳喇氏又确实有一点血缘关系,这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祖辈——叶赫东城贝勒金台石(或称金台什)。《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金台石生有二子:德尔格尔(或称德尔格勒、德勒格尔)和尼雅哈,其中德尔格尔有三子,惠妃纳喇氏的父亲索尔和为其次子,[13]而明珠是尼雅哈之次子。由此可见,惠妃纳喇氏应当是明珠的堂侄女,而不是妹妹,她所生的大阿哥胤褆,则应当是明珠的堂外孙,而不是外甥。杨珍先生在其著作《康熙皇帝一家》第四章《后妃》中,关于惠妃、胤褆与明珠的关系结论与笔者相同,[14]惟其于所据史料则付之阙如,颇为遗憾。
二、政治交往活动 对于胤褆与明珠的政治交往活动,许多论著皆有提及,笔者暂不作正面论述,仅就几种前人观点加以考证。
其一,由于采用“胤褆与明珠是甥舅关系”这一论断,径直认为明珠在康熙朝储位斗争中支持胤褆,并借助其地位给予胤褆巨大帮助。[15]如上所述,“胤褆与明珠是甥舅关系”论断既已有误,故其结论与史实亦有出入。诚然,康熙朝二十年代,明珠权倾朝野,在其周围集结了大批权臣贵要,形成明珠集团,与索额图集团针锋相对,是左右朝政的重要力量之一。但这种情况很快就被深恶朋党的康熙帝觉察,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在其授意下,由徐乾学、高士奇等起草了弹劾明珠的八大罪状,并由监察御史郭诱上奏弹劾。[16]康熙帝故作姿态,而予以“从轻发落”,革去明珠大学士职务,改授其为内大臣。在此之前,即使明珠有过倾向于胤褆的举动,也并不是由于什么“甥舅之谊”,而是出于自身政治利益考虑。康熙二十年代以后,大阿哥胤褆逐渐成年,由于其聪明伶俐,而深得康熙帝喜爱,因此明珠向他*拢,以取得与索额图集团对抗的砝码,与其争夺对朝政的控制权,并非是想在康熙朝储位斗争中有如何建树。而且自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以后,明珠失势,在康熙帝的打击下明珠集团亦一蹶不终致瓦解。虽然明珠也曾几次随康熙帝出征,但都是在康熙帝的严密控制之下,他已经没有实权,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闲臣”,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明珠逝世。这样,明珠也就不可能在康熙朝四十年代储位斗争激烈之时,对胤褆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而且,明珠逝世时,康熙帝派皇三子胤祉往奠茶酒。而其后卷入储位之争的大臣,康熙帝对他们毫不留情,或未得善终,或死后草草了事,皆未有此遇。另,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月,在纂修国史《明珠传》时,乾隆帝谕旨中指出:“确核明珠罪案,只在徇利太深,结交太广,不能格守官箴,要不至明代之严嵩、温体仁辈窃弄威福,竟敢阴排异己,潜害忠良,举朝侧目,而莫可谁何也。”[17]乾隆三十七年,距明珠去世已有六十余年,此时的清朝统治者对明珠的怦价已经趋于客观而公正,对康熙朝的储位斗争亦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在乾隆谕旨中,指出明珠的贪财和结党等诸桩罪状,却丝毫未见见明珠与胤褆勾结、卷入储位斗争之语。由此我们亦不难看出事情的真相了。
其二,明珠与索额图针锋相对,“索额图善事皇太子”,故由此认为,明珠反对皇太子,支持胤褆。此说源于《清史稿·明珠传》,“索额图善事皇太子,而明珠反之,朝士有待皇太子者,皆阴斥去。”[18]并引汤斌被陷之事为证。此语一出,便为许多史著引用。[19]并以此作为明珠与胤褆相勾结、与索额图及太子相对抗的证据。这是与史实不相符的。 的确,明珠集团与索额图集团是针锋相对的,凡是索额图集团支持的,明珠集团多半反对,凡是索额团集团拉拢的,明珠集团多半排斥。但“索额图善事皇太子”,却并不会响明珠与太子之间的关系。现存史料中,还未见到任何有关明珠与太子交恶的记载。且明珠为人“务谦和,轻财好施,以招来(徕)新进”[20],“见人辄用柔言甘语,百般款曲”。[21]他还时时揣摩帝意,对康熙帝宠信之人,加意拉拢。他见侍讲官德格勒为康熙帝所信任,就乘德格勒扈驾巡行之机,“使人累千金为装”[22],加以拉拢。连康熙帝信任的侍讲官都要拉拢的明珠,又怎会与康熙帝异常宠爱的皇太子交恶。
那么明珠倾陷汤斌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明珠倾陷汤斌并非是因为汤斌是太子老师“侍皇太子”,其矛盾由来已久。康熙朝前期,明珠权倾朝野,极力笼络朝中官员;汤则为康熙时名臣,向以疾恶如仇、刚正不阿而著称,二者产生矛盾在所难免。明珠为人极为贪财,“簠簋不饬,货贿山积”[23],时常向下面官员索贿,但当明珠派人向汤斌索贿时,却被汤斌严辞拒绝。每逢大计之时,“外吏辇金于明珠门者不绝,而斌属吏独无”[24]。这都是明珠难以容忍的。特别是汤斌调回京城后,更是与明珠集团针锋相对,先是在治河问题上与阿附明珠集团的总河官员相抵牾。[25]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语侵内阁。在明珠的授意下,大学士王熙提出“市儿妄语,立斩之,事毕矣。”[26]朝中官员因畏惧明珠势力,皆噤若寒蝉,唯汤斌挺身而出,在其谏议下,康熙帝赦免了董汉臣,这件事更加激化了汤斌与明珠之间的矛盾。汤斌的存在已威胁到了明珠等人的地位,于是他们便想方设法陷害汤斌。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太子出阁读书,诸臣荐汤斌等出任太子老师,明珠等人仅作象征性的反对,便爽快地同意了。[27]但这并不表示明珠放弃了陷害汤斌,相反正是他们新计划的开始。皇太子胤礽为人奇骄至奢,贪得无厌。十岁时,就有人说他“刚愎喜杀人,皆谓必亡其国矣”。[28]他时常以皇太子的身份凌虐宗亲贵胄和朝中大臣。明珠等同意汤斌出任太子老师,正是想让汤斌待奉这位暴虐、难伺候的皇太子,让其吃点苦头,而他亦可寻机弹劾。事实也正如其所料,出任太子老师的汤斌吃尽了苦头。“时盛夏初伏,褥暑炎热。皇太子凝神端穆,冠服严整,仪度从容,伏案作书,持笔甚敬,而汤斌、耿介常常昏倦,几至颠仆。”“于时日已正午,甚暑。皇太子不挥扇,不解衣冠,端坐无惰容,而达哈塔、汤斌、耿介不能支持,斜立昏脑而已。”[29]时值酷夏,汤斌等均已年过花甲,每天在太子书房陪侍,从早至晚,长达十几个小时,他们大都侍立于书房东侧,而且每逢与胤礽讲话,或者为胤礽指定背诵、讲解的章节,都须“到案前捧接经书”,等胤礽背诵完毕后,为他再圈定新背诵的章节后,才退回原处侍立。胤礽偶尔让汤斌等人坐下,也要叩头谢恩之后方敢就坐。酷暑高温之下,精神高度紧张地持续站立十几小时,年轻力壮者尚难持续始终,何况汤斌这些年过花甲的老人。若不是实在不能坚持,汤斌等人决不会在皇太子面前“斜立昏盹”“几至颠仆”,他们此种失礼行为极可能会招致重罪。他们如此的表现,恰恰表明他们的身体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在此情况下,汤斌等人仅为太子“早晚侍读”几日,便相继病倒。不久,明珠等人又以汤斌“擅用朱笔错圈太子仿内甚好之字”而将其弹劾,康熙帝无奈之下,将汤斌等降职。[30]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月,汤斌猝死,死因未明。[31]明珠等人终于拔除了汤斌这颗眼中钉。
纵观整个事件可以看出,汤斌之被倾陷,并非因其“侍皇太子”,而是因其正直,与明珠等人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此过程中,皇太子胤礽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此可见,《清史稿》中“朝中有侍皇太子者,(明珠)皆阴斥去”及汤斌由此而遭陷之言并不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