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23|回复: 15

[原创]清宫中的汉族嫔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5 16: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原创帖子虽然加了不少精华,但是读者不多,回者更是寥寥,这次为了提高人气,我发现这里的会员比较偏爱宫廷史,所以我就写了这个题目--------清宫中的汉族嫔妃,现在的电视剧关于这类清朝题材的也很多,不过没有一个对上号的,而且这次我面对学界对清宫后妃民族成分的不同意见,决定不采用汉军八旗中的嫔妃,只介绍“民人”中的,而且注重正史和档案,尽量少使用野史。
一 世祖顺治朝的汉族嫔妃
一般人们把目光多集中在康熙朝和乾隆朝,顺治朝关注较少,从前有一个关于孝庄秘史的帖子还说清朝不允许满汉通婚,实际上是不全面的,在世祖顺治朝的顺治五年,清朝皇帝发过一道鼓励满汉通婚的谕旨,记载于清朝官方史书《清世祖实录》:
“胗欲满汉官民共相辑睦,令其互结婚姻,前已有旨。嗣后满洲官员之女,欲与汉人为婚者,先须呈明尔部,查其应具奏者即与具奏,应自理者即行自理。其无职人等之女,部册有名者,令各牛录章京报部方嫁;无名者,听各牛录章京自行遣嫁。至汉官之女,欲与满洲为婚者,亦行报部;无职者听其自便,不必报部,其满洲关民,娶汉人之女,实系为妻折方准其娶。”
可见,这是清朝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欲仿效满蒙联姻,密切满汉两族关系,即而巩固清政权,扩大清朝的统治基础。因为皇帝要求下面如此,自己必须作出榜样,果然清朝皇帝这么作了,选了一些汉族的嫔妃,但是世祖有32个后妃,有的因为记载不全无法确定其族属,我这里为了谨慎起见,只介绍一位嫔妃-------石氏,石氏,根据《清史稿》记载“石氏,滦州人,吏部侍郎申女。世祖尝选汉官女备六宫,妃与焉。居永寿宫。”可知其为汉族无疑。
石氏的祖父叫石惟岳,明朝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官至某省副使,在任期间。某王府一名中官毒杀其王,反诬告是王妃干的,而当时的巡抚和巡按都受贿枉法,上下串通,只有石惟岳力排众议,使王妃之冤得到洗雪,可能是因为当时太流传因果报应罢,好多人认为石氏入宫是这件事情的积德报应。
作为嫁到清皇室的首位汉族嫔妃,顺治帝对她还是很礼遇的,根据《清皇室四谱》记载“初,世祖稽古制,选汉女以备六宫,妃(石氏)与焉。赐居永寿宫,冠服用汉式。”根据最后一句话的记载,在清初满洲文化独步的清朝宫廷,能穿着汉族服装是着实不容易的。
此外世祖对她的家人也很照顾,石氏家乡的地方志《永平府志》(清朝时编写的)记载“石申(石氏之父)妻赵淑人乘肩舆入西华门,至右门下舆入宫,行家人礼,赐重筵,赐纻,赏赉有加”
《清列朝后妃传稿》的作者认为“志乘之言,不无缘饰”但是毕竟是当朝人写当朝事,不会与事实相差太远的。
此外,世祖御撰的《董妃行状》也透漏出石氏的零星的记载“今年即顺治十七年春,永寿宫(石氏)有疾,后(董鄂妃)亦躬亲扶持,三昼夜忘寝兴。其所以殷殷慰解悲忧,预为治备,皆如侍今后者。后所制衣物,今犹在也。”有的学者说董鄂妃以皇贵妃之尊,对待石氏如同皇后,说明石氏在宫内地位较高,本人以为不然,与其说明她的地位高不如说明董鄂妃平易近人,贯彻世祖的满汉团结方针,毕竟文章的主角是她。
石氏的丧礼很隆重,世祖逝世后,到了康熙六年,石氏薨,当时的康熙帝下令辍朝三日,并命令大内及宗室人等素服三日,不祭神。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民公 侯 伯 都统 尚书 骑都尉等。公主 福晋以下 奉恩将军恭人以上,照例齐集。丧礼按照太祖寿康太妃博尔济吉特氏之例,办得相当隆重,六年十二月追风“皇考恪妃”棺暂时停放于蓟州黄花山的悼妃圆寝,康熙五十七年四月七日,葬于孝东陵,其宝顶位于明楼前东侧西排北数第二位。
不过这个葬礼是有政治目的的,我们同当时的政治概况联系一下,我们知道,顺治逝世后,清朝内部对其措施进行了一些否定,尤其是团结满汉的方针,有了严重的倒退。在石氏逝世后的康熙七年,康熙帝给其父顺治帝的神道碑中,评价大大提高,这也是否定当时四辅臣的一个信号。我们不能把事件孤立看待,要与当时时世结合,通过对一个汉族嫔妃丧礼大操大办,目的是重新换回对先帝满汉团结方针的肯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5 16: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为康熙平一反

二 康熙朝的汉族嫔妃
首先我们需要回答的是,康熙朝有没有汉族的嫔妃,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我们从康熙朝的档案来回答,《康熙御批》中记载康熙四十六年三月十七日给其亲密大臣王鸿绪的批语中记载“前岁南巡,有许多不肖之人骗苏州女子,朕到家里方知,今年恐又有如此行者。尔仔细打听,凡有这等事……尔即不便矣”从这份史料中可以看到,康熙自己也承认自己有“苏州女子”。
第二是史学界有“以诗证史”的传统,我咨选了一首《枝巢清宫词》
“苏浙南巡六度临,宫中从此有南音。侍书未久攀髯泣,永苍凄凄白奈簪”
此诗的原注是“圣祖晚年,始有汉姓女子六 七人,传多系苏杭籍,然皆无位号,至六十一年始尊封贵人,或称庶妃,列帝系号。”从诗中看出,康熙帝有汉族的嫔妃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因为作者基本上是当朝人写当朝事,比起民国时一批无聊的人编的诸如《满清十三朝宫闱秘史》史料性要强的多!
第三是西洋人的记述 西洋人马国贤在其著作《京庭十三年》中记述“陛下带着五 六位嫔妃,乘作一条华丽的小船,这些嫔妃中有满人,也有汉人,一律穿着旗装。小船后面还尾随着很多船只,所有船上都载着一些妇人。”从西洋人的记述我们还可以知道康熙有汉族的嫔妃,而且与前朝不一样的是,她们已经不能穿着“汉装”完全要穿着满洲人的服饰了。
从以上三个方面论证--------康熙朝有汉族的嫔妃是无疑的。
这里参考杨珍的《康熙皇帝一家》,列出所有的被定为汉族的嫔妃
姓氏 生育子女 康熙朝封号 最终封号
王氏 十五子胤? 密嫔 顺懿密太妃
十六子胤禄
十八子胤祄
高氏 十九子胤禝 常在 皇祖襄嫔
十九女
二十子胤祎
石氏 二十三子胤祁 常在 皇祖静嫔
陈氏 二十一子胤禧 常在 皇祖熙嫔
陈氏 二十四子胤祕 常在 皇祖穆嫔
袁氏 十四女 贵人
陈氏 胤? 贵人
张氏 长女 不明
四女
王氏 十六女 不明
刘氏 十七女 不明
从这个表上我们已知的汉族嫔妃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1) 与顺治朝不同的是,她们全部生育了子女,尽管有未长到成年的,但是与前朝那位受尽礼遇而看不出有宠幸迹象的恪妃相比,她们的宠幸是实在的,生育子女是最好的证明。
(2) 她们的位号普遍偏低,就拿封号最为尊贵的汉族王氏来说,与同样生育三次的郭络罗氏(在康熙二十年被封为宜妃)和章佳氏(谥好是敏妃)相比很容易发现王氏的封号与她们相比实在是低,在康熙朝最终是个嫔。如果对照“辛者库”出身,而且只生育一次而最终被封为良妃的卫氏,更能发现问题。这个可能是为了避免宗室和满洲后妃的议论,还有一点是康熙有对汉族女子有着占有的欲望,但是在外面不得不是一副明君的样子,连法国人的《康熙帝传》都记载“几年前,皇帝到南京巡视江南省,人们根据旧习惯,以朝贡的方式向他进献了七个美女。他连看都不看一眼,拒不接受”专制帝王的这种双重性格尤其明显,即真诚,又虚伪。既自信,又忧虑忡忡。而我们的文学作品和历史学家有时对这种双重性格描写很不够,专制体制本质是私的,而表面的要求是“不以天下奉一人”。在这种体制下发生了帝王的性格上的矛盾。而我们的一些文人和电视剧编写者,把帝王们捧上天,宣扬帝王崇拜,甚至喊出“再活五百年”,这是典型的毒素。而一些学者从批判专制制度出发,用“真理 人性 良知 民主”等先进词语对帝王大加鞭挞,恨不得打入十八层地狱,这也不对,这种双重性格表明,他们也是这种制度是受害者。我只是希望以后的研究者们,既不要对他们“神化”又不要“魔化”,把他们当作人来研究好不好。
(3) 相对前朝来说,她们在政治上的意义大为下降。前朝的恪妃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而她们更多带有宠幸意义。她们被利用的记载不多,在康熙四十二年,宠臣高士奇觐见皇帝,康熙帝对他说“有二贵嫔像,写的逼真,尔年老,久在供奉,看亦无妨。”先出示一副画像,解释到“此汉人也”然后又拿出一副,说“此满人也”,皇帝像宠臣展示嫔妃的画像,而且先挑出汉人的,可能是因为高士奇在江南士人地位中较高,希望他回去宣扬。
此外,康熙最后一次南巡,带上了密嫔生育的十五 十六两个阿哥,他们有江南人的血统,应该也属于政治利用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5 16: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乾隆朝的汉族嫔妃
关于乾隆皇帝,这些年总是以“风流天子”的形象出现在荧屏,关于他与汉女的故事电视剧拍了不少,一些小说也未能脱出俗套,连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都描述乾隆有两个汉女-----嫣红 英英。民间传说他有一个汉族妃子叫银妃。人们似乎一提到清朝皇帝与汉女的故事,言必称乾隆皇帝。那么乾隆皇帝究竟有没有出身民女的嫔妃?清朝的官方史料肯定颇有隐讳,而野史则多为民间谣传,不可尽信。但是我们有另外一条途径------明朝和清朝给我们留下了大批的原始的未经篡改的档案,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它入手。
从档案中我们可以知道,乾隆至少有两位汉族的嫔妃,一位是扬州籍的陈氏,一位是苏州籍的陆氏。
现在就让我们看一下这份档案,是来于《宫中档》,从皇宫各处收集的朱批奏折,未交内务府和军机处办理。缘由是乾隆四十三年夏天,有一位名字叫做陈济的人自称“国舅”,找到总管内务府大臣福隆安,说自己是明贵人的兄长,因为生活艰难,求内务府赏个差使。而福隆安知道宫中有明贵人其人,认定此事八成属实,于是上奏乾隆皇帝。乾隆命福隆安将旨意密谕两淮盐政伊龄阿,扬关监督寅著。此外他又想起宫中还有一个苏州的陆常在,于是又传谕苏州织造舒文。现在将这份档案全文转载如下:
“奴才寅著奏:乾隆四十三年七月初六日接领侍卫内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尚书 公福隆安传谕:本年六月二十八日奉上谕:‘据福隆安奏:有明贵人之兄陈济来京,具呈恳求当差,看来此人系不安行之人,若驱令回籍,不免招摇生事之语。当令内务府大臣酌量将陈济留京赏给差使安插,不许在外生事,并询知其家属现在扬州伊岳母处,伊既已留京,家属不便仍居原籍,著交伊龄阿即行查明,遇便送京,交福隆安办理。再据陈济称,尚有伊兄在扬关管事,今陈济来京具呈,伊兄自必与闻,安知不借此名色在彼多事,亦未可定,朕于宫眷亲属管束极严,从不容其在外滋事。恐伊等不知谨饬,妄欲以国戚自居,则大不可。凡嫔妃之家尚不能称为戚畹,即实系后族,朕亦不肯稍为假借,况若辈乎?着传谕伊龄阿,如陈济之兄在扬尚属安静,不妨仍令其在关管事,如有不安本分及借端生事之处,即当退其管关,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得稍为姑容,致令在外生事,至四十五年胗巡幸江浙,不可令此等人沿途接驾,混行乞恩,又陆常在系苏州籍贯,其有无亲属人等,亦当详悉查明,严加管束,四十五年南巡亦不可令其接驾乞恩,并传谕舒文照此办理……”
乾隆四十三年七月初十日
从这份档案我们明显可以知道,陈氏和陆氏都是地道的江南女子,并非旗人。乾隆有没有汉族的嫔妃就可以通过档案真相大白了。这里也可以知道她们的家庭并不富裕,不过一般家庭而已。还有乾隆对其家属给予极大关注,生恐其“在外生事”,这和清朝吸取前朝教训,对外戚严加管理的政策造成的。
无独有偶,还有另外一份奏折,关于陆氏的,转载如下
“苏州织造普福
奏报令交管束欺诈之人折
常熟县人陆云翼船到门口,自称系陆娘娘之叔求见……
朱批:应即密传旨交彼严加管束,毋令滋事,亦不必张扬,若伊再不安静,竟差人押进京交内府。”
这份档案同样表明陆氏是江南女子,其在奏折上出现同样因为家属“不安本分”造成的。
关于她们,《清东陵大观》记载的最为详细
“芳妃,陈氏,陈廷纶之女,生年不详,生辰为九月二十四日。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新封明常在;四十年晋明贵人;五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由大臣恭拟了贵人陈氏晋封嫔的字样,乾隆帝在‘茂 翎 芳’三个字中选了‘芳’字,明贵人即晋封芳嫔。嘉庆三年十月,嘉庆帝奉太上皇乾隆帝敕旨,尊芳嫔为芳妃。嘉庆六年八月三十日芳妃薨,十一月二十七日葬裕妃园寝。”
“陆氏,生年不详,生辰为九月二十三日,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新封禄常在,四十年时为禄贵人,五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陆贵人葬纯惠皇贵妃园寝”
另外,本人想说明的是根据朝鲜史料记载乾隆的第二个皇后被废是因为她要阻止乾隆纳一个妃子,而陈氏入宫时间正好巧合,所以有学者就说那个妃子可能就是陈氏。不过从上面记载来看,陆氏入宫要早,但是去世也早,最终只是贵人。而陈氏入宫时间略晚,但是最后封号为“妃”,如果乾隆废后原因真是由她而起,那么乾隆是相当对的起她了,不过她封妃已经距离乾隆去世不远了,而且还应该考虑乾隆年间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已经裁撤,王公贵族对皇帝私人事务干涉下降和乾隆身边的满洲主要嫔妃都已过世。像电视剧那样皇帝遇到一个女子进宫就封妃,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关于陈氏晋封为妃的册文现在还能见到“咨尔芳嫔陈氏,秉质柔嘉,持躬温淑。早传婉娩,椒庭之礼教维娴;计厥岁年,兰殿之职司无?”
应该说这样的册文大多有夸大之辞,但是也可以看出她还是很懂“规矩”的。
参考书目《清史稿》《康熙皇帝一家》杨珍 《康熙御批》《乾隆御批》《清初的汉族皇妃》载《紫禁城》学刊 《乾隆大帝》郭成康
这次发表的十分无聊的话题,纯属本人为争夺本网人气而作,发到这里来看看在贵网对这类话题兴趣如何。

参考史料:《清史稿》

书目:《康熙皇帝一家》《乾隆传》《乾隆大帝》《乾隆御批》《康熙御批》

论文:《清初的汉族皇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5 17: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顶顶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5 18: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lihaonan在2005-10-5 16:42:02的发言:

这次发表的十分无聊的话题,纯属本人为争夺本网人气而作,发到这里来看看在贵网对这类话题兴趣如何。

怎么能说这是无聊呢?喜欢楼主的原创文章!至少我对这类话题有兴趣,还请楼主多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5 18: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lihaonan在2005-10-5 16:42:02的发言:

现在将这份档案全文转载如下:
“奴才寅著奏:乾隆四十三年七月初六日接领侍卫内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尚书 公福隆安传谕:本年六月二十八日奉上谕:‘据福隆安奏:有明贵人之兄陈济来京,具呈恳求当差,看来此人系不安行之人,若驱令回籍,不免招摇生事之语。当令内务府大臣酌量将陈济留京赏给差使安插,不许在外生事,并询知其家属现在扬州伊岳母处,伊既已留京,家属不便仍居原籍,著交伊龄阿即行查明,遇便送京,交福隆安办理。再据陈济称,尚有伊兄在扬关管事,今陈济来京具呈,伊兄自必与闻,安知不借此名色在彼多事,亦未可定,朕于宫眷亲属管束极严,从不容其在外滋事。恐伊等不知谨饬,妄欲以国戚自居,则大不可。凡嫔妃之家尚不能称为戚畹,即实系后族,朕亦不肯稍为假借,况若辈乎?着传谕伊龄阿,如陈济之兄在扬尚属安静,不妨仍令其在关管事,如有不安本分及借端生事之处,即当退其管关,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得稍为姑容,致令在外生事,至四十五年胗巡幸江浙,不可令此等人沿途接驾,混行乞恩,又陆常在系苏州籍贯,其有无亲属人等,亦当详悉查明,严加管束,四十五年南巡亦不可令其接驾乞恩,并传谕舒文照此办理……”


好长的一段档案,谢谢楼主这么有耐心录上来。乾隆处理得还是很公道的。不过也看过某些出身较低的宫人及其家属素质之差,让我想起《红楼梦》中鸳鸯骂她的哥嫂:“我若得势呢,你们就自封舅爷,在外横行霸道,我若不得势呢,你们就王八脖子一缩,生死由我去了!”真是最最真实的写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5 19: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栽雲第一社——『暮春即景联句』

这里也可以知道她们的家庭并不富裕,不过一般家庭而已。还有乾隆对其家属给予极大关注,生恐其“在外生事”,这和清朝吸取前朝教训,对外戚严加管理的政策造成的。

其实给予极大关注,写这么长的谕旨就可以看出来。但没有给予什么优厚安排,乾隆做得合乎人情,没有徇私枉法。而且可以看出他对无故滋事的宫人家属的厌恶,好象强忍着没有发作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7 00: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屋脊兽中仙人骑凤及其他小兽的传说故事和寓意

关于乾隆皇帝,这些年总是以“风流天子”的形象出现在荧屏,关于他与汉女的故事电视剧拍了不少,一些小说也未能脱出俗套,连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都描述乾隆有两个汉女-----嫣红 英英。

二月河小说中关于宫廷生活的描述,实在有悖于他的红楼学者出身,与一般的市井文人,流氓作家并无二致,趣味低俗不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7 00: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个白痴问题:吴世霖是不是建宁公主亲生的?

民间传说他有一个汉族妃子叫银妃。人们似乎一提到清朝皇帝与汉女的故事,言必称乾隆皇帝。

这个银妃,到底有没有所指呢? 是不是从芳妃陈氏附会而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7 00: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请详细介绍乾隆诸皇贵妃的情况

关于乾隆皇帝,这些年总是以“风流天子”的形象出现在荧屏,关于他与汉女的故事电视剧拍了不少,民间传说他有一个汉族妃子叫银妃。人们似乎一提到清朝皇帝与汉女的故事,言必称乾隆皇帝。

《清帝外纪-清后外传》
银妃,青州黄氏,小字杏儿,有美名。高宗南巡闻之,密辇入宫,承恩宠。封银妃。及香妃至,宠幸甚于银妃,(银)妃妒恨,谮诸太后,赐香妃死。上不复幸(银)妃,妃遂有长门之叹。

《清稗类钞-宫闱类》
征回部,获香妃。香妃初入,与银妃同宫。居未久,香妃迁他宫,高宗时幸之,所赐亦优于银妃。香妃死,高宗大哭至病目,而弃银妃若蔽履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12-29 09:56 , Processed in 0.02471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