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道具 举报
二、册后礼仪的寓意 册立皇后之仪,是清代二十五项嘉礼中第十一项,它是皇帝嫡妻登上后位前必不可少的“法律程序”。经大婚礼而立的皇后当然要举行此礼,未经大婚礼而继立的皇后,无一例外地也都一一予以弥补。 清代册后礼始行於皇太极确立五宫制时的崇德元年。内容主要包括(1)皇帝御殿阅皇后的册、宝文;(2)派使臣前往待封皇后宫中授册、宝(大婚皇后受册宝在母家,继立皇后受册宝在本宫);(3)文武百官上表庆贺。这三项主要内容从崇德年间确立至清末基本无变化,其核心是使臣向皇后授册宝与百官朝贺。 确立一位帝妻的位置,本属宫闱中事,何以如此兴师动众?册后仪仅仅是项表示喜庆的繁文缛礼还是蕴涵有更多的寓意?这应从封建社会的等级系统着眼分析。当时社会中各类等级主要存在於二大系统中,一是从朝中至地方的诸种官僚系统,一是家庭中的人伦系统。官僚系统中等级的确认,是通过职务、权力、俸禄以及象徵权力的印章等体现出来,家庭中的等级则是与血缘相关的辈份联系在一起。作为帝妻的皇后,本应仅具家庭系统中的等级身份,如母辈、祖母辈、子媳辈等,然而,皇帝集夫权和皇权於一身的特殊地位又使皇后的等级兼备了官僚系统的特点。对后宫而言,皇后居后妃七级中最高一级,负有“昭女教於六宫”的责任;对全国而言,皇后为万民之母,有“母仪天下”的义务。在这个层面上,“皇后”已超出帝妻之义而成为一种地位与职务的象徵。这一点,在皇后册文中表述得十分清楚。 皇后的册文,因个人特点不一,其措词略有差别,但每件册文的内容都包含有三项:对立后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意义的认识、皇后家世和个人特点、对皇后的要求等等。如顺治认为,册皇后意义在於“两仪作配,后德兆於坤成,百世延禧,王化则基於内则”;康熙认为“道法乾坤,内治乃人伦之本,教型家国,壶仪实王化之基”;雍正认为“道原天地,乾始必赖乎坤成,化洽家邦,外治恒资乎内职”;乾隆认为“乾坤定位,爰成覆载之能,日月得天,聿衍升恒之象”。【2】总之,皇帝们从一开始就未将册后仅视为个人家事,而是提到“人伦之本”、“王化之基”的高度来认识,更有甚者如乾隆,竟将册后的状况与王朝的兴盛覆亡联系在一起,足见当事者本人从来都是将其视为重大社会生活的。应该说这种认识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一脉相承。 立后并非仅属皇家私事,它对社会的意义是否确如皇帝们渲染的那样呢?皇后以最高地位统治六宫,当然与皇帝特权相关,但它亦非凭空产生,而是基於一夫多妻的婚姻传统。对一夫多妻家庭来说,嫡妻具有掌管家政、协调各房利益的权力,而权力行使的好坏,对家庭的稳固或多或少都要有些影响。这一点,与身居九重的皇后的作用大体对应。康熙在册文中所说的“内治乃人伦之本”正体现了他对家庭的认识。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的状况,是影响社会运转机能的重要因素。清帝大约是看清了这一点,才反覆地强调“王化基於内则”、“外治恒资乎内职”。从这个意义上讲,乾隆将立后拔高至关乎国家兴亡的程度似乎也不为太过。 既然立后对整个社会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社会就自然会给予其一种形象的物化的表示。册与宝就是社会对其意义充分肯定的象徵,有如官僚系统中颁发的官印、委任状或资格认可证书等等。而一般家庭中嫡妻资格的承认,则只需通过花轿、拜堂即可。至於册后礼中百官上表朝贺一项,庆贺之意还是表象,通过朝贺,向天下宣示“乾坤定位”新秩序的确立才是此举的真正目的。所以康熙特别指出,册后礼仪“典礼於斯,而备教化,所由以兴”。【3】
三、立后与后族的政治影响 从“清代皇后一览表”(见后)中可以看出,清列后的姓氏相当集中。对於清皇室与满洲氏族的关系,宗室昭有过一番议论:“满洲氏族以瓜尔佳氏直义公之后、钮祜禄氏宏毅公之后、舒穆禄氏武勋王之后、纳兰氏金台吉之后、董鄂氏温顺公之后、辉发氏阿兰泰之后、乌拉氏卜占泰之后、伊尔根觉罗氏某之后、马佳氏文襄公之后,为八大家云。凡尚主选婚以及赏赐功臣奴仆,皆以八族为最云。”【4】 尽管昭在此犯了一个统计上的错误--他列举了九个氏族,却归纳为“八大家”,但他作为清朝鼎盛时期的宗室贵胄,对当时婚姻与大氏族间关系的概括,应该不是凭空臆断而是有事实根据的。从清列后的家族分布可以看出,她们集中来自博尔济吉特氏、叶赫纳拉氏、钮祜禄氏、佟佳氏、 乌拉纳拉氏诸姓氏。如果我们不把“尚主选婚”仅拘泥於“八大家”,则可以肯定,清代皇后的册立与其家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而“八大家”之说可作为我们研究清列后与其家族关系的一把钥匙。 清代自天命初至光绪末近300年间,政治风云变幻莫测,豪门大族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如“八大家”中曾被太祖在天命年间封为股肱“五大臣”的瓜尔佳氏直义公费英东、董鄂氏温顺公何和理、钮祜禄氏宏毅公额宜都的家族等,都经历了一个由盛至衰的过程。 清代28位皇后,来自博尔济吉特氏等14个姓氏的家族。后族的命运与“八大家”的命运相同,随着朝代的更迭,也经历了盛衰之变。而大族的盛与衰,又与清廷在当时的境况与需求联系在一起。后金与清初二朝,政权处於初创阶段,战事频仍。凡能在维护与巩固清政权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家族,即使非“八大家”,也会在朝中获取显赫地位,甚至成为后族。这在后金与清初册立皇后的一系列活动中是很明显的。到了清末,由於叶赫纳拉氏慈禧的主政,后族操纵皇后的册立,表现得就更为直接。另外,有些皇后得以继立,与她们的家族在朝中的显赫地位与作用息息相关。 太宗皇太极嫡后博尔济吉特氏孝端,为蒙古科尔沁部亲王莽古思之女。天聪年间,后金的主要任务是统一漠南蒙古各部,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成为后金的主要支持者。皇太极在崇德元年制定内廷五宫制时,在众多的妃嫔中果断地选择了博氏一门的孝端、庄妃、宸妃姑侄三人,同时为五宫人选,孝端嫁皇太极时间最长,且为庄、宸二妃之姑,在博氏家族中影响大,被定为中宫嫡皇后,而宸妃尽管最受皇太极宠爱,也只被封为关睢宫宸妃。 顺治废后博尔济吉特氏与继后孝惠,分别册立於顺治八年与十一年。在政权尚不稳固的入关之初,清廷不能离开蒙古诸部的支持。这两次册后,由多尔衮与孝庄一手包办,将孝庄母家姑侄二人娶入皇宫,出现了所谓亲上加亲的皇后,蒙古科尔沁部蒙古成了清廷有力的大后方。 康熙嫡后赫舍里氏孝诚,其家族主要成员在后金时期就已是朝中名仕。孝诚的曾叔祖希福巴克什为太宗皇太极的首席文官,掌管史籍的翻译编与典制的制订,官至弘文院大学士。祖父索尼,在皇太极病亡,改朝易代时诸王的严重冲突中,维护了皇帝所辖两黄旗的利益,保证了皇权顺利地过渡到皇太极之子手中。进入多尔衮摄政期后,两黄旗与多尔衮正白旗的冲突,使这个家族遭到革职籍家的厄运。唯其如此,在多尔衮被追黜后,赫氏家族才受到偿还家产、加官晋爵的礼遇,同时,也为数年后顺治帝临终托孤,索尼成为首选辅臣铺垫了道路。在康熙冲龄即位,辅臣鳖拜擅权专政,皇权一度不稳的情况下,倘非赫氏家族的耿耿忠心(孝诚的三叔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曾参与康熙智擒鳖拜的绝密计划),清初的政治局面就有可能显现另一种景象。康熙以孝诚为大婚嫡皇后,完全是这个家族世代为皇室倚持重臣之故。大婚以后,皇室对赫氏家族器重有加。但自孝诚叔父索额图获罪,其家族成员或以株连问罪,或以小隙夺官,这个家族如树倒猢狲散,再也未能兴复起来。 康熙的第一位继立皇后钮祜禄氏孝昭,也是由於家族在朝中的显赫地位才得到凤冠。钮祜禄氏一门自太祖时就与皇室重重联姻,几成一家。孝昭之父遏必隆,为太祖时五大臣之一宏毅公额宜都之子,其母为太祖四公主。额宜都有子16人,个个骁勇善战,在以征战为主要政治活动的后金与清初时期,他们均为朝中重臣,遏必隆由此也为顺治托孤四辅臣之一。在康熙与鳖拜的较量中,很关键的一步是使遏必隆保持中立。利用选秀女之机,将遏必隆的两个女儿先后纳入宫中,既难为人抓住口实,又是合情合理地利用钮祜禄氏家族力量的有效途径。果然在鳖拜最嚣张时,遏必隆没有助纣为虐,而是“缄默不言”。【5】在鳌拜获罪后,虽有大臣弹劾遏必隆,但康熙还是予以相当的宽宏,“念其无结党之事,止革去太师衔,并将后赐之一等公革去。”【6】然很快就复赐一等公品级。其入宫的大女先封为妃,十六年一跃而为皇后,二女在孝昭死后也被封为贵妃。为表示对这个家族的重视,康熙还待命为遏必隆建家庙,并御制碑文:“念尔勋旧大臣,兼核历朝典则,落成之日,用锡丰碑。昭国家不忘故旧之恩。亦皇后永怀顾复之念。”【7】 清代立后受后族直接与的,还有清末同治与光绪二帝的大婚。关於孝钦(慈禧)操纵此二帝选后的情况,已有多人论及,故不赘述。
这篇文章我看过,后面还有。
续上
关于‘为表示对这个家族的重视,康熙还待命为遏必隆建家庙,并御制碑文:“念尔勋旧大臣,兼核历朝典则,落成之日,用锡丰碑。昭国家不忘故旧之恩。亦皇后永怀顾复之念。”’
此为钮祜禄氏一登上后位便向康熙求的恩典
碑文如下:“赐一等公遏必隆家庙碑。孝昭皇后壶德攸宣,伦情??,念父母鞠育之情,思祠宇春秋之祀。朕嘉其意,遣官督理……
“孝懿佟佳氏入宫时间不详,第一次出现时身份就很高,是在康熙十六年,其时为玄烨即位后首次大规模册封妃嫔,佟佳氏被封为贵妃,仅次于同时被册的皇后钮祜禄氏孝昭。”
孝懿佟佳氏入宫同仁孝皇后,当时除了赫舍里氏一人封为皇后外,其他人皆是庶妃。
册立佟佳氏为后确为太后之力。“深为朕惜”其实是“深为轸惜”
“孝懿死后,康熙对她的感情喷发而出,他“悲从中来,不能自己,握管言情,聊抒痛悼”,写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康熙也就在孝懿殡天时写了四首悼诗,其后再未见其为孝懿动笔。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11 20:22 , Processed in 0.02660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