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20|回复: 7

[分享]清代玉牒(屈六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 01: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皇族的族谱称作玉牒。清代玉牒,即清代皇族的族谱。

中国历代王朝,均修玉牒。可惜清代以前各王朝玉牒,均未流传于世。清代玉牒是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清代各类玉牒二千六百余册,辽宁省档案馆也保存大体相同的一份。这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清代的典章制度、宫廷历史、皇族户籍,以及人口学,谱牒学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纂修族谱,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修族谱,始终是豪门望族维护其族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以正名分、别远近,并作为承袭爵产的依据。而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更将纂修玉牒视为关系王朝政权统治的一件要事。每逢修玉牒之年分,即设立专门机构—— “玉牒馆”,并由皇帝钦派大员充任总裁,专司其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 1:19:1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 01: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玉牒的纂修及其规则

顺治十二年议准,玉牒每十年纂修一次。但实际情况是,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因计算方法不同,将上届纂修之年计算在内,所以每次纂修递减一年,实际只隔九年,乾隆朝才改为不计算上届纂修年分。还有两次例外情况:一是乾隆七年重修后,应十七年再修,但事隔五年,即乾隆十二年又提前重修一次。再一次是清朝被推翻后,溥仪小朝廷于一九二一年最后修了一次玉牒。从顺治十八年初次纂修玉牒开始,有清一代,共修玉牒二十八次。

每次修玉牒,要用红笔在上次玉牒末尾添加上新生者,在修上次玉牒后死亡者,要用墨笔将红名改为黑色,即史书上所言 “存者朱书,殁者墨书。”从现存玉牒内容分析,后期所修玉牒较比前期内容要多些;两次玉牒纂修时间相距愈近,其内容差别就愈小。例如以光绪、宣统年间所修各次玉牒相对照,除每次在末尾增加几个新名和个别红名改黑外,内容基本一致。

玉牒修成后,要举行隆重的恭贮仪式。顺治十三年题准,将玉牒缮写三部,皇史窚、宗人府、礼部各藏一份。乾隆二十五年改为缮写西部,分别存于皇史窚和盛京。送贮之前,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于宗人府搭设彩亭,用黄盖龙旗仪仗,乐部奏乐;玉牒馆总裁率纂修官员,俱穿朝服,恭奉玉牒,行三跪九叩礼,满汉文武官员于午门外跪迎;皇帝阅毕,内监捧出,再由王公于太和门外金水桥跪送,彩亭由东华门出,护送至皇史窚。玉牒送贮盛京,除了送行时仍用隆重礼节外,还要求所经地方,设彩棚奉安;出山海关后,盛京将军派官员率满洲兵丁护送,地方文武官员,俱穿朝服出郭跪迎跪送,至崇政殿陈设后,再送往敬典阁恭贮。

清代玉牒的纂修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尊卑观念,并充分反映了封建的纲常伦理,它表现在皇族命名、排列顺序及编修方法等多方面。

顺治九年规定:宗室觉罗所生子女,由各旗首领、族长亲加查询之后,于每年正月初十日前造册报送宗人府,分别载入宗室黄册和觉罗红册。后因皇族人口剧增,乾隆二十九年又改定:宗室觉罗所生子女,每三月一次,一年共分四次,查明造册报府,再由府详查注册。凡生子不报,以有作无;或本无子嗣,捏名抱养,以无作有,不但本家要被治罪,连负责官员和族长也要承担罪责。

在封建社会,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在宗室玉牒中,以带系为统;按照辈分为序,每一辈首列皇帝,自近支推及远支。皇帝之名,必须避讳,玉牒中凡出现皇帝名字之处,必用小块黄绫盖住,以表敬重。多数情况只写皇帝年号或庙号,而不直书皇帝名字。

清初满族刚入关时,尚保留其固有淳俗,命名不排字辈。康熙朝开始,排字辈命名,皇子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皇孙第一字皆用“弘”字,第二字皆用“日”旁。以后乾隆又在弘字辈下,亲选“永、绵、奕、载”四字,依次命名。道光又在载字辈分下,亲选“溥、毓、恒、启”四字,咸丰又在启字辈分下,亲选“焘、闿、增、祺”四字。所以,清代从雍正始,其辈分用字顺序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但这些字,“只有近支宗室,才能依此命名,其支派稍远者,命名即不得依此行辈。”1 所谓近支远支,是依与皇帝关系之亲疏而定。近支指皇帝的直系本支,当朝皇帝兄弟之子女,即皇侄,也算近支;其余宗室,皆为远支。当然,觉罗更在远支宗室以外,只能算做皇族中的沾亲带故者。嘉庆初年,因绵亿违反近支宗室命名规定,私用“金“字偏旁为长子取名“奕铭”,次子取名“奕镰”,遭嘉庆谴责:“自同疏远,是何居心?伊既以疏远自待,朕亦不以亲侄待伊,亲近差事,不便交伊管领。”除将“奕铭”、“奕镰”分别改名为“奕绘”、“奕縯”外,还命绵亿退出乾清门;革去领侍卫内大臣、管围大臣职务,处分可谓相当严厉。为了避免近支宗室自行起名的混乱现象,嘉庆七年又特降谕:“朕之亲兄弟,其子孙俱朕命名。”2 这样,不仅诸皇子,连诸皇侄也都要恭候钦定赐名了。

近支宗室名字在满文的书写上,也要特殊。满文系拼音文字,不像汉文可用同音字区别尊卑,而只能从拼写方式上加以区别。近支宗室人名,满文可以单拼,远支宗室、觉罗直至普通满族人名,满文必须连拼。乾隆二十五年特为此事通谕八旗:“嗣后满洲字名字,俱行连写,如有复行单写者治罪,至宗室等名字,单写者多,然近派宗室名字,尚可单写,远派宗室,亦不可如此单写,此亦是分别尊卑之一道,著通行传谕。”3

还应指出,清统治者为了防止满族汉化,还在满族人命名上作了严格规定。满族人用汉字命名,不准用汉姓,名字只准用二字。乾隆三十二年,乾隆帝接见满保之子满吉善,当即训斥:“满保之子,竟以满为姓,照依汉人起名,是何道理。”并亲将满吉善之名,改为吉善。嘉庆帝有一次发现题本内有满族人名清永泰,和坤保,当即将和坤保之名改为和保,清永泰之名改为永泰。因此,查阅玉牒上人名,汉文名字均为二字。当然,满文名字译成汉字对音,则不受此限制,如明安达礼、托莫尔欢、多伦泰。不过满族人起汉名,只准用二字,而满族人命名又偏爱用“安、泰,福、永、全、保,和、富、贵,崇、厚、裕、禄、常,荣、龄、桂、祥”等表示吉祥之意的汉字,结果造成同名者甚多。康熙三十二年规定:“王以下闲散宗室以上,一有同名者,令卑者、幼者更改。”乾隆也曾感叹“今官员兵丁内与王公大臣同名者甚多,此皆该管大臣平素并不留心,一任属员兵丁等率意命名所致。”为此谕令各部、八旗、内务府查明,宗室觉罗旗员兵丁内,有与王公大臣同名者,俱著更改。尽管如此三令五申,但同名者仍时有所闻。嘉庆十一年,又发现昌吉县知县景安与湖南巡抚景安同名,立即谕令前者按满文语气改名。清末民初,满族语言习俗多已改变,相率改满姓为汉姓,如“瓜尔佳”氏改姓“关”,“富察,氏改姓“富”,“那拉”氏改姓“那”或“纳”,“扎思胡里”氏改姓“扎”。清王朝被推翻后,大部分清皇族也改了姓,一部分改姓“赵”,取百家姓第一姓;一部分改姓“金”,取“爱新觉罗”本义(“爱新”,满语意为“金”);“觉罗”,满语意为“国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 01: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玉牒的种类及其特点

从编修方法上看,清代玉牒分为直格玉牒和横格玉牒两大类,直格表示辈分、横格表示支系,记叙方法虽大不相同,但各有所长,互为补充。

直格玉牒每页画十六行竖格,一般一至二格记载一个人名项,反映同一辈宗室觉罗男女的详细情况,原则上每一辈修订一册,但也有几代合订的特厚玉牒。直格玉牒包括有宗室子孙直格玉牒(亦称列祖子孙直格玉牒)、觉罗子孙直格玉牒、宗室女孙直格玉牒(亦称列祖女孙直格玉牒)、觉罗女孙直格玉牒四种,其格式大同小异。前西种记载了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宗(胤字辈)、高宗(弘字辈)、仁宗(永字辈)、宜宗(绵字辈)、文宗(奕字辈)各代皇帝及同辈宗室觉罗子孙情况。穆宗与德宗是同辈人,所以都收在载字辈玉牒中,再加上溥字辈、毓字辈、恒字辈玉牒,共体现十三辈人名。记载内容包括姓名、封爵、授职、生卒年月日时、享年、生母姓氏、妻妾姓氏及岳父姓名职衔等。皇子还记有封谥等情况。而有关皇帝的记载尤为详细,通常要占去二、三页,除上述各项外,还包括被立为皇太子年月、即位年月日,谥号庙号、生母姓氏及其徽号,以及后妃的晋封情况。但是,并非所有后妃都能载入玉牒内皇帝一栏中。道光十七年以前,后妃生有子女,才准载入玉牒;道光十七年改定,皇后无论有无子女,俱著载入玉牒,皇贵妃以下生有子女者载入,无子女者概不载入。这样,既体现尊卑有别,也符合“母以子贵”的传统观念。

男女不同册,宗室觉罗女子,单修宗室女孙直格玉牒和觉罗女孙直格玉牒,其内容记载也比子孙玉牒简略,只包括封号、生卒年月日时、享年、生母姓氏、外祖父姓名职衔、成婚年月及夫婿姓名职衔。女子名字不准书于玉牒。玉牒中只能写某某第几女,以示区别;有封号者可将封号署于下面。

横格玉牒,其形式为每页画有十三行横格,每横格代表一个辈分,辈分最高者写于卷首第一横格,其子孙后裔依辈分递降。内容记载极为简略,只有姓名,职衔,封号。横格玉牒同样也包括宗室和觉罗两种,帝系和星源集庆可算做宗室横格玉牒的附类。

宗室横格玉牒记载了从显祖到文宗各代皇子的后裔情况(文宗以后的几代皇帝均无后嗣)。每一皇子为一支系,显祖、太祖每一皇子支系单修一册,太宗第十至第四子合修一册,第五至第十一子合修一册,世祖以下,便是每代皇帝所有皇子合修一册,但仍按长幼顺序,各成支系,不相混淆。宗室横格玉牒不记载皇帝本人情况,皇帝直系,单独编成帝系玉牒,自肇祖原皇帝起,至当朝皇帝,按照辈分为序,每代皇帝及其皇子为一页。 “星源集庆”实质上也是一种汉文宗室横格玉牒,但只记高宗以后各代皇帝的子女后裔情况,实际上只有四代,所以范围很窄,其装帧为经折式,也与一般玉牒装帧不同。

觉罗横格玉牒则记载了兴祖、景祖各子的后裔情况(不包括兴祖第四子景祖觉昌安和景祖第四子显祖塔克世),也是一子一册,单成支系,其版本格式均与宗室相同,只是封面及包装均为红色。

皇族女子不载入横格玉牒,只能载入按辈分编修的直格玉牒。

清代玉牒具有两大特点,在内容上,有宗室觉罗之分;在文字上,有满汉文之分。

清代皇族,奉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显祖塔克世为大宗,称其直系子孙为“宗室”,对其伯叔兄弟的旁支子孙,则称为“觉罗”。换言之,对兴祖、景祖的后代,称为“觉罗”。据玉牒序言内称:“兴祖、太祖、太宗时,未论世代远近。顺治时,以兴祖长子德世库,次子刘阐,三子索长阿、五子包朗阿、六子宝实,景祖长子礼敦巴图鲁、五子塔察篇古等子孙,因其世代相远,出宗室为觉罗。”4可知清代皇族,由顺治年间起,根据与开国皇帝清太祖关系之远近,而分为宗室和觉罗两大支系。宗室腰束金黄色带为标记,又称黄带子;觉罗腰束红带,又称红带子。而清代玉牒,同样也分为宗室玉牒和觉罗玉牒两大类,前者封面为黄色,后者封面为红色,以示区别远近。

清王朝本满洲贵族所创建。满族为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统治疆域辽阔。清初局势复杂动荡,统治未稳,清廷对于汉官,不敢轻信,其前期重要文书,俱用满文书写,不准汉官参与。修玉牒也是如此,故顺治、康熙两朝所修玉牒,仅有满文。雍正元年,才批准增设汉主事二人,于进士内遴选,经皇帝引见后,补授职官。以后每年宗室觉罗子女开列送府时,即以满汉两种文字造入册籍。因此,清代玉牒,除少数前期者外,基本上都以满汉两种文字写成,其格式内容完全一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 01: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玉牒对研究人口问题的价值

清代玉牒对于研究人口问题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这是一份难得的较全面系统的皇族人口统计资料。其中以直格玉牒所记内容最为详细,不论宗室觉罗男女年龄如何,包括夭折、死嬰,俱经载入,这是与官员世袭谱档和一般家谱大不相同之处。正由于此,也就格外有价值,它对于研究清代皇族的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年龄等人口学问题提供了精确的数字依据。以清代皇子皇女最多的康熙皇帝而言,共生有皇子三十五人,皇女二十人,但真正活到十八岁成年者只有皇子二十人,皇女八人;五岁前死亡者皇子十二人,皇女十人,已成年者也多数死于四十多岁的中年期。寿命在七十岁以上者只有皇十二子允祹 (79)、皇十六子允禄(73)、皇二十三子允祁(73)。皇女中寿命最高者为第六女恪靖固伦公主,也只活到五十七岁。而顺治皇帝情况更糟,八子六女中,八岁前死亡者皇子四人、皇女五人,皇子寿命最长者为皇三子玄烨(即康熙皇帝),享年六十九岁,皇女中只第二女活到成年,也仅三十三岁。如果对清代一百零三个皇子(不包括皇帝)和八十二个皇女进行一下简单的平均寿命计算,则皇子的平均寿命为三十二岁,而皇女的平均寿命只有二十六岁。从中可以看出,由于医疗卫生条件所限,加之生活奢侈腐化,皇族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平均寿命也不长。清代皇族女子的死亡率较男子要高,平均寿命较男子为短,这种现象值得探讨。

清代玉牒,从侧面反映了皇族人口剧增给社会所造成的巨大压力。清初满族大举入关时,将盛京(今沈阳)作为留都,派遣一小部分皇族及八旗兵丁留守,多数皇族纷纷随顺治皇帝迁入北京。经过一百七十余年的繁衍,到嘉庆年间,在京皇族人口大为膨胀。据不完全统计,太祖努尔哈赤辈分之宗室,男性仅有五人,即努尔哈赤、穆尔哈赤、舒尔哈齐、雅尔哈齐、巴雅喇。太宗皇太极辈分之宗室,有四十五人。世祖辈分之宗室,有一百四十人。圣祖辈分之宗室,有四百九十五人。世宗辈分之宗室,已超过一千大关,达一千三百三十二人。高宗辈分之宗室,达二千五百一十七人。而仁宗辈分之宗室,更达四千七百八十五人。当然,这还不包括宗室女眷和觉罗男女的统计数字,如果都算在内,那人口数字还要大得多。可见,宗室贵胄在生活上因有特殊优待,加之国家承平日久,其人口增长速度是相当惊人的。若以三十年为一辈计,人口则翻一番。难怪到嘉庆中叶,以保留满族俭朴旧俗为名,将在京皇族迁回盛京一部分,以减轻经济等方面的沉重压力。嘉庆十八年,颁布《御制移居盛京诸宗室训》,内称:“大清龙兴,肇基盛京,世祖入关敉乱,定鼎京师,诸王公宗室,除奉祀留都者,攀龙附凤随至北京,至于今一百七十余年矣。我八旗子弟,生齿益繁,亿万黎民,辐辏京邑,物产昂贵,其必然之势也。设官分职,经费有常,岂能岁增禄糈乎?若移居故土,习我旧俗,返朴还淳,去奢从俭,诚良法也。”5迁回盛京之皇族,每十年向北京宗人府造报一次宗室辈分支派清册和觉罗辈分支派清册,以便修玉牒用。其所报人名、封爵授职情况按辈分别编入宗室和觉罗玉牒,并在玉牒的人名旁注上“盛京居住”字样。

清代玉牒,保存在北京皇史窚的一份,现归属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放在沈阳敬典阁的一份,现收藏于辽宁省档案馆。这批档案,几经沧桑,而留存至今,确是一件幸事。虽然也有散失残损,但较其他家谱档案,情况要好得多。这有多种原因,一则玉牒既是皇室族谱,其保管条件在当时必然是最优越的,外用黄绫或红绫严密包装,再装入木柜收贮;皇史窚又系中国古代杰出的无梁库房建筑,防火防潮,温湿有常,所以至今打开包装,封面仍熠熠有光,完整如新。一则玉牒体大,搬动笨重,纸张厚实,其规格为90厘米×45厘米,厚簿不等,一般有5080厘米厚,最厚者达140厘米400余斤重。这既为所长亦为所短,长处是不易失盗,短处是难于提供利用,整理编目亦不便。而作为玉牒稿本的小玉牒,情况则恰好相反。小玉牒规格为54厘米×31厘米,一般厚10厘米左右,纸张轻薄,提供利用较为方便,因系稿本,册内夹签、涂改、加注之处很多,研究价值不亚于大玉牒。近年来已作初步加工整理,并编出较详细目录,可向社会各界提供利用。

对于清代玉牒的研究,现在仅仅是开始。随着各项研究工作的开展,这批珍贵的档案史料,必将发挥其应有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 16: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皇族女子寿命较短的原因是什么???

我总觉得是因为她们的婚姻生活受那些什么嬷嬷管制因而不美满,抑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3 01: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最爱张佑赫在2006-6-1 16:00:30的发言:

皇族女子寿命较短的原因是什么???

我总觉得是因为她们的婚姻生活受那些什么嬷嬷管制因而不美满,抑郁的

呵呵,换了你和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女人争一个丈夫,不郁闷才怪呢~~当然也有你说的原因,深宫处处耳目,精神压力粉大呢~~

[em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7 09: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馆里有玉碟的复印件吗?比如市图书馆

[em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7 19: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想看看玉牒的样子,我们单位有个姓佟的满族,不知是不是佟佳氏改姓的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12-29 09:23 , Processed in 0.02336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