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外进的菜中午收了上一遍,晚上又摆上桌一遍(等于是剩菜)的例子也有。
可以設計一段某君得知是剩菜,大發脾氣........
使用道具 举报
早膳收的菜,晚膳再上一遍,这是常有的事,发的什么脾气?外进的菜本来就是摆样子,少有人真吃。
明白了。谢谢。
我倒不是觉得一家人再一个盘子里夹菜恶心,而是以为他先吃完了,剩两口,赏了,有点太。。。
但是现在看完解释,觉得那样到是还能接受。
乾隆朝的御膳不太可能出现“剩两口”的情况(康熙朝如果真是康熙帝自己说的一荦一素两个菜的水准,那就真剩不下什么,如果也要赏用,只好另作一份),因为菜品还是非常多样的,主菜起码保持十来个的数量,除非只盯着一两个菜吃,如果这样剩的很少,那肯定不能用来做“赏用”了,基本上赏用的菜没有动过。
你不明白嗎? 是藉故大吵大鬧那種。根本不在乎剩菜,是為了把脾氣發出來。
借口要找得冠冕堂皇才显出水平,谁会拿司空见惯的事当借口呢?那样大概只能让人觉得胡搅蛮缠。
我觉得弘历吃的菜太荤了。他不觉得油腻吗?血糖高了咋办?甘油三酯高了咋办?脂肪肝了咋办?和卓姐不是应该很懂这些的?你咋不给他设计的营养一点儿呢?还是历史上他自己就是无肉不欢,道道菜都得是什么肥鸡之类的?
皇帝赏赐嫔妃菜,是从自己的剩菜里赏呀?她们吃着不恶心吗?还是说根本不吃,就是一种形式?
很多人有误解,认为御膳里的每一道菜皇帝都要吃,至少要尝,其实不是这样。以乾隆朝为例:首先,御膳体现了等级问题,皇帝的伙食标准是每日(或者每餐)五十两银子,御膳房要照着这个标准去备料和制作,不能少了,因此凑数的东西和不必要的排场,也就应运而生。第二,御膳有一个模式,必上的有小菜,炒酱(满洲人的传统),主食(各种面食,米饭,水饭),热锅(冬季),汤菜,主菜又有荦,荦素,纯素等,豆制品,蘑菇类等等,这中间怎么调配,要看具体的季节,和皇帝的偏好口味,许多东西完全是一种程式:比如小菜和酱,这一类相当于满汉全席中的“压桌碟儿”,不是为了吃,而是凑个品种放在那里。第三,每一餐的膳品,肯定不是皇帝每种都要非吃不可的(一个人确实也吃不了),一般情况下,只动其中两三种菜,一两种主食,这要看皇帝当时的心情和胃口了。第四,皇帝临时想要吃什么菜,可以随时下命传办,太监再传至膳房马上制作,这在乾隆朝的膳档记录上有很多,这也最直接,最真实的反应了皇帝的口味和喜好,乾隆帝临时点的往往是家常小菜儿,凉拌素菜,炒时鲜蔬菜,偶尔也有肉类,可以看出他的口味随常,不喜欢那种华而不实,稀奇古怪的东西。第五,御膳里还有经常有各宫妃嫔进的菜,大臣进的菜做为补充。具体吃与不吃,都在皇帝的心情,宫里吃饭讲究上赏下进,礼仪居多,并不为真吃真喝。第六,御膳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奢侈无度,乍一看来,七七八八,林林总总,这些符合规格和程式的菜肴,真正能吃到嘴里,并且令人可口顺心的,并没有多少。甚至外进的菜中午收了上一遍,晚上又摆上桌一遍(等于是剩菜)的例子也有。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4-4 20:20 , Processed in 0.03341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