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int=2000]
[Post=1000]
二 恃才不必放曠
“恃才放曠”,早已聽得膩了,總教我想起“老生常談”。聰明的讀者們,應該猜到我心裏生出“不必與他們一般見識”等自負之言。想來我便是個“恃才”之人,不過,實際上也無甚才智好讓我“恃”哩。
最早見這個詞語,便是於《三國演義》中談及楊修被殺一段。老師說,文章背後的意思是勸人不要鋒芒畢露、要謙虛、謹言慎行甚麼甚麼的。
可是,“恃才”就一定是“放曠”麼?“恃”是憑據、依仗的意思,是個貶詞。撇開這些文字上的褒貶不說,那“恃才”就是懂得運用自己的才幹了,再引申一層,“恃才”的人也就是愛惜自己的才幹。一個人,能知道、珍重自己的才幹,又懂得使用她,使是“恃才”了。“放曠”者二說,有人說,這是“放逸曠達”,那我絕對可以理解;但有者把“放曠”解作不守法度,那麼,我不能同意了。
想來楊修也是這麼的一個人,可惜凡鳥偏從末世來,他遇上了曹操這位多疑又棘手的老頭子,他總愛麻煩別人。嫌園門闊,說出來便好,怎料他又在門上寫個“活”字,叫誰來猜啊?楊修猜對了,他又不高興,這是甚麼意思?夢裏殺人才是經典,那侍衛,根本就是個一文不值的可憐犧牲品。楊修聰明,沒被曹操迷惑。還在葬禮上當眾破了曹操的謊言,倒又犯了大忌,做了他眼中釘。打算幫助得寵於曹操的曹植,出一口氣;一邊廂也實現輔助統治者的理想(要知道,統治者在登位後會加封重用功臣),豈料中了曹丕和吳質的計,連累曹植也失寵了。最後,楊修被迫加盟成為刀下鬼俱樂部和冤魂大本營的一份子,還成為了後世文士和學生的“教材”。
少寫廢話,其實,中國哪裏只有一個楊修?杜甫憂國憂民,便是這個原因。他年輕時意氣風發,「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很想透過官場,有一番大作為。誰不想仕途得意,住的是瓊樓玉宇,穿的是絲綢羅絹;日間教兒子讀書,夜裏擁著嬌妻愛妾喝酒娛樂?可惜君王的無道驕傲使他不敢進諫,(得罪君王,豈不換來楊修的命?)無情的歲月徹底消磨他的意志,殘酷的事實逼迫他辭官歸隱,而朝代的衰落更令他覺得自己是啞巴吃黃蓮,眼看往昔的繁華,愈發心酸,一腔怨憤便化作筆下無數的詩歌。
楊修和杜甫只是當中兩個例子,除了史書記載的,還有許多被統治者“刪除記錄”的“恃才類人物”曾幾何時出現過,滿懷輔國助民的理想,因怕得罪統治者而最後歸隱,這便是文人的宿命。到了明清,聰明的文人都深諳仕途的黑暗,亦不屑於其,索性回避,徜徉在青山綠水,隱居於茅舍田園,吟松風之勁疾,詠菊霜之孤高,戲筆墨以聊生,賣字畫以度日。
回歸題目,這一切結局,或淒慘、或消極、或不在乎,不能說文人們沒有錯,但他們本質上都是好的。那為甚麼會如此可悲?難道,是“恃才”與“放逸曠達”的下場......
[/Post][/Poi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