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十五年四月十一日,皇太子胤礽奏书)
“臣从来依恋膝下,习以为常。今自三月二十一日,奏章近二十日未畿回示,臣心寝食不宁,正在悬念之际,四月十一日辰刻,捧接谕旨。……臣展诵时,不胜忭喜,罔之所措。又,塞外所产草物付来观看。臣在京闲居,皇父慈爱,将塞外之物远道寄来,臣何以克当!……”
朱批:朕行未见佳处,何必寄信回京,且待之,因便遣此。
康熙曾经说:“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细,凡事欲皆明晰之意,正与朕心相同,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事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忧,数时悠闲,冀此岂易得乎?朕之福泽,想由行善所致也。”
P.S.少年时的皇太子胤礽天资聪颖,学业进步很快;而且身体健壮,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康熙非常喜爱他。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在长达十多月的时日内,令才二十二岁的太子监国。这个时期,皇太子胤礽已经进入青年时期,康熙开始在实践中锻炼他,对他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希望,且这时的父子关系是最好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康熙出外打仗 自然会使爱子监国 更何况这孩子还是名正言顺的太子
到了太子被废 我想这时的父子关系虽紧张 但是二人父子情是不会变的 只是都用错了方式了吧
太子和康熙在后来父子PK的时候,两人就那么撕破脸皮争吵的时候,到底该怪康熙冷酷无情,还是该怨太子忤逆不肖?
他们已经回忆不起原来的温情.
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在长达十多月的时日内,令才二十二岁的太子监国。这个时期,皇太子胤礽已经进入青年时期,康熙开始在实践中锻炼他,对他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希望,且这时的父子关系是最好的。
是吗?
在康熙出征途中,他曾经因为邮寄包裹破损,专门写信给胤礽,责备他没有仔细验看。他还担心胤礽想念自己,就记下沿途所见所闻寄给他。而胤礽毫不理会父皇的苦心,居然没有回复一封信。对胤礽的做法,康熙感到齿冷:“皇太子为何不给朕回一句话?给皇父写信,又岂有致尔忧劳之理?既然如此,嗣后朕亦不再多写。”
这怎么能说明两人关系最好?
还是教育的问题吧?要是太子给苏麻带,或许就不这样了。
男人对于教育问题,还是不能把握好分寸的说。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10-25 02:08 , Processed in 0.02299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