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八年冬天,同样一个大雪纷飞的季节里,赫舍里的生活迎来了一次重大的丰收。她与玄烨的第一个儿子承祜降生了。同样在这一年中,16岁的康熙皇帝终于除掉了压在他头上整整八年的辅臣大山。当初不可一世的鳌拜,在少年天子精明的布置之下终于伏法。看吧,努力换来了收获,一切的一切似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而这,也是赫舍里一生最最幸福的时光。
每一个曾经发生的事实似乎都在启示着我们,永远不要试图揣测命运轨迹,否则,它只会带给你不幸与失望。
快乐的日子总是不能长久,康熙十一年二月,当玄烨陪着祖母在赤城汤泉修养的时候,却万万没有想到,那个聪明活泼,被他时作掌上明珠般的嫡子承祜却在紫禁城里愀然地夭折了。一直以来,康熙就是赫舍里的主心骨。只要他在身边,她就可以坚强的面对一切挫折,在康熙蛰伏在鳌拜的淫威下时,赫舍里静静地陪伴在他身边,跟他一同忧郁、一同愤怒、一同徘徊、一同无奈的日日夜夜。而如今,他却远在千里之外。只剩下赫舍里一人,面对病危的儿子,孤助无措的欲哭无泪。
看着心爱的骨肉在自己面前一点点地枯萎消逝,这是比自己的死亡还更加彻骨的痛苦。紫禁城寒冷的冬夜里,偌大的宫殿中只剩下生命流逝的细细声响。在这里,飘飘不愿推断或是猜测承祜的死因,只为了不愿触动那可怜的母亲最最伤感的神经。这时,赫舍里多么希望玄烨能够在她的身边,即使他也无法挽回孩子的生命,可至少能够让她有所依靠。是啊,就是依靠,七年的皇后生涯,让不满二十岁的赫舍里有着与她年龄并不相符的成熟。在别人的眼里,她就像一尊寺庙里的神像,尊贵而端庄,而只有在玄烨的面前,只有在他们独处的时候,赫舍里才会暂时的卸下所有金碧辉煌的外衣,回归到一个女人的角色。而如今,玄烨又在哪里呢?
承祜的离开带走了赫舍里真心的笑容,尽管她为了不让大家,尤其是康熙担心而尽力维持原样,但触及到内心的伤痛却久久不能释怀。就这样,赫舍里的身体渐渐变得越来越孱弱了。秋天到了,康熙再一次陪同孝庄去到遵化疗养。康熙的离去时的赫舍里不需要在假装开心,于是,就如同一只提着的一口气终于吐掉了一般,赫舍里病倒了。
十月初二,归途中的康熙得知了皇后的病情,焦急万分的他却无法抛下祖母赶回北京,甚至不能完全表露出自己的担心,因为孝庄太后也才刚刚从疾病中恢复过来。康熙了解孝庄与赫舍里的感情,知道如果告诉她的话,很可能产生不好的影响。但终究纸包不住火,害怕一向疼爱皇后的太皇太后怪罪,御医不顾康熙的警告向孝庄透露了真相。果然,一听到这个消息的孝庄太后立刻孝庄以命令的口吻告诉爱孙:“尔欲奉我同行固是,但中宫病剧,可速往省视,若病势痊可,不妨再来相迎。”
得到了祖母的允许后,康熙不再耽搁一刻,于十月初四下午申时(十六点),起驾急行,赶往北京。终于,归心似箭的他在第二天凌晨踏进皇后的寝宫。
这个时候的赫舍里正独自躺在病榻上昏睡,朦胧中却仿佛看到了玄烨的身影。也许赫舍里并没有将他当作是现实,虽然此刻无助的她是如此热切的盼望康熙能够在她的身边,就像半年前失去儿子的时候一样。但是她却也十分了解康熙的性情,抛下病愈的祖母回京探望自己,如此有违孝道的事情,赫舍里从不敢奢望他能够做到。但是最终,她却惊喜的发现,坐在床边,紧紧握着她冰冷双手的那个人,就是她的丈夫,就是她深深眷恋、朝朝期盼着,却又不敢让人知晓的人儿。
就这样,康熙在赫舍里身边陪伴了整整一天,而皇后的病情也大大有所改观。飘飘甚至可以看到,赫舍里好转的面色上带着浅浅的笑容在康熙的注视下沉沉的入睡。这一刻,不需要太多语言,夫妇二人的感情便在此时又一次得到了鉴证与升华。
第二年的秋天,赫舍里不但恢复了身体,并且再一次怀上了她和丈夫爱情的结晶。这个时候,被失去爱子痛苦折磨了整整一年多的赫舍里终于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上天总算是又将那可爱的孩子还给她了。
待产的前三四个月里,赫舍里过的平静而悠闲,她像一个初做母亲的少女一般急切的盼望着孩子的来临。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年的十二月,一个改变了大清朝命运的噩耗降临了。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末,三藩之首的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起事造反,毫无准备的清政府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了个措手不及。惧怕、妥协、恐慌像瘟疫一样在朝廷上下蔓延,而康熙,也走入了他人生最艰难的时刻。
如果不是早已知道八年后这场战乱的结局,我相信每一个处在那样境地的人,对于胜利的希望都是微乎其微,而这正是当时绝大部分贵族朝臣的真实状态。于是,各种责难纷沓而至,主张撤藩的康熙皇帝仿佛成为了战乱的始作俑者,一下子被拱到了矛盾的风口浪尖。在旁人看来,刚刚入关不久大的清朝,这一次恐怕真的要完了。此时,孝庄太后又一次站了出来,以自己的威信与智慧努力的帮助孙子渡过难关。可是,没有人知道,这个时候,站在康熙皇帝面前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数十年后,当康熙再次回想起当年的心情时,也许还会有一丝疑忌,那个时候,真的是自己错了吗?
看着丈夫的忧虑与颓废,强忍住妊娠时的不适反应,此刻的赫舍里却突然又变得比从前更加坚强起来,并且又一次义无反顾地站到了康熙的身边。然而,这一次的事情却并不那么简单,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各地四处都出现了叛乱,甚至是本京城内也并不安宁。问题不但没有任何的转机,反而愈加的难以收拾。
身孕在身的赫舍里不愿再给康熙增添任何的烦恼,尽管由于担心与惊虑已经是她感到有些不支,可是她却依然尽力维持后宫的秩序。然而就在赫舍里临产前一个月,又一个难题抛到了她的面前。
康熙十三年四月,为了表示誓要与吴三桂决战到底的决心,康熙皇帝下令处死了吴三桂在京的长子吴应熊和孙子吴世霖。而这吴应熊正是康熙的亲姑姑,恪纯长公主的丈夫。夫子要被处死,恪纯公主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她急急地来到宫中,向康熙求情。然而此时的康熙又有什么立场见姑姑呢,于是恪纯公主又只能来找太皇太后,不过,令她失望的是,孝庄竟然也支持康熙的举措。万般无奈之下的她最终只能来到赫舍里处。面对满面泪痕的长公主,即将临盆的赫舍里打叠了百样的好话劝慰。可是,也许连她自己都知道,这种劝慰实际上根本不会起任何的作用。同样是女人的赫舍里理解公主此时的心情,然而她又能怎么做呢?不帮助公主,让赫舍里在良心和情感上承受了巨大的负疚感,帮助公主向康熙求情,赫舍里的理智告诉自己这是不应该的。她也许从来没有想到,亲情与国家利益的取舍之难竟然会有一天也落在她的身上。最终吴应熊父子还是被杀死了,接下来来自公主的哀怨与责难团团的将赫舍里包围了起来,而她除了忍耐与安慰有还能做什么呢?
从康熙十二年底到十三年初,赫舍里经历了她生命最最艰难的时光。当国家的命运走到了无可挽回的分岔口时,处在权力中心的每一个人都断然会承担相应剧变而造成的压力与负荷,可不幸的是,赫舍里偏偏在这个时候要迎来自己第二个孩子,一切真的会顺利吗?
五月初三上午,在叛军一路长驱直入的硝烟中,二十二岁的赫舍里在坤宁宫诞下了她的孩子。抛去一切分娩的痛苦,老天如愿以偿的又给了她一个儿子。然而,躺在床榻上的赫舍里却没有多少力气享受重获麟儿的喜悦。生产的过程已经耗尽了她所有的心血,此刻的赫舍里感觉自己就像是一片羽毛,轻飘飘、昏沉沉地在半空中翻转,找不到落脚的地方,也找不到可以依靠的肩膀,一阵风吹来,更是彻骨的寒冷。
康熙这个时候却是十分得开心,自从承祜夭折后,他一直盼望着他心爱的皇后能够再一次生下一个嫡子。当产婆将喜讯告知他时,始终悬着一颗心的康熙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候,儿子的降生给了康熙莫大的喜悦与安慰。说不定,这就是上天赐给他的好兆头呢。不过,康熙的喜悦并没有能持续多久,身产后赫舍里的身体状况使他忧心忡忡。难产后的昏厥令赫舍里无法看到康熙的快乐,也无法听到他的呼唤。康熙的心里像是有一个什么很重要的东西正在一丝丝溜走,头也不回的理他而去。当产房里传来一声震天的哭声时,那本来在慢慢消逝的东西却仿佛一下子被抽干了,不由得让康熙的心狠狠地抽搐了一下。从得到儿子的无比快乐到失去妻子的巨大痛苦,短短两个时辰里,康熙却经历了人生所有的大喜大悲。而此刻,他却还没来得及跟那与他相濡以沫近十年的爱妻说上一句话,哪怕是嘱托与道别。
就这样,赫舍里离开了,仓促地走完了她短暂的一生。她只活了二十二岁,成了大清朝去世时年纪最轻的皇后。赫舍里的离去给了康熙巨大的震撼,他了解为什么皇后会难产,至少他自己始终是这么认为。除了失去她的痛苦,康熙的心里更多了一份难以排解的愧疚与自责。
一向理智的康熙,这一次却一反常态。他在一系列的悼念活动中,尽情的释放着自己的悲伤与痛苦。他为赫舍里上谥号为“仁孝皇后”,并在三天的五月初五日.将赫舍里的梓宫安放在了“紫禁城西”。于是,从这一天开始,康熙几乎每一天都要去梓宫前举哀。直到二十七日上午,他亲自把赫舍里送到了京城北郊沙河地区的巩华城。在梓宫安放处,玄烨又独自默哀许久,直到晚上戌时才起驾返宫。
然而,回到皇宫的康熙却仍旧放不下巩华城里的赫舍里,一天后,他又一次来到赫舍里的身边,静静的陪伴着她。关于康熙对赫舍里的哀悼与思念,不用飘飘多说,下面的一组数据就可以明白的说明问题。
据《康熙起居注》统计,康熙十三年六月至十二月,玄烨去巩华城34次,平均每月4.85次。十四年去24次,平均每月2次,其中赫舍里氏去世周年的前一天,康熙十四年五月初二日一早,玄烨提前赶至巩华城,当晚留宿一夜,翌日亲行致祭后返回。十五年去15次,平均每月1.25次。而在三年后康熙即将册立第二位皇后的康熙十六年正月至七月,他仍旧去巩华城7次,平均每月1次。十三年至十六年,玄烨共去80次。
在这几年中.每逢除夕的前一日,玄烨都无例外地去巩华城陪伴亡灵。即使是他已经有了第二位皇后的康熙十六年除夕,他也依然如故地冒着风霜严寒前去。不仅如此,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初三日赫舍里氏去世三周年祭日时,康熙便于前一天上午来到巩华城,一直陪伴赫舍里直到第二天才返宫。十六年九月十日,距第二次立后刚过十几天,他更是不顾大喜之期应有避讳,“驾往阅仁孝皇后山陵”,亲自检视将要葬入赫舍里氏的陵寝。
康熙这些不同寻常的做法,连出使清廷的朝鲜使者也有所闻。康熙十五年十二月,自清廷返回的朝鲜使臣向国王报告说:“清皇(玄烨)不恤国事,……每往哭沙河宫殡后之所。”虽然“不恤国事”的说法实在有些夸张,但仍旧可以看出,在这段时间里,康熙对赫舍里的悼念之情是如何的深切真挚。
从以上的资料中我们不难看出,赫舍里的离去并没有让康熙对她遗忘,相反的,赫舍里依旧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他时时害怕她会寂寞,他也知道她对他的眷恋和依赖。他不忍心她一个人的孤独的留在这里,尤其是在每一个节日的时候。飘飘不知道,当康熙独自坐在赫舍里的灵前,是究竟是怎样的情景,他会跟他心爱的妻子说些什么呢?是告诉她朝廷现在的局势、平叛战争的进展,儿子的成长,还是告诉她他最近的身体与心情和他对她永远无法抛却的思念?这个时候,康熙又会想些什么呢?是大婚之夜,一身红装的娇羞的新娘;是生下承祜时疲惫的脸上露出的心为笑容;是卧病中见到自己时的惊喜与泪水,还是每一个平凡的日日夜夜里,细心体贴的照看与陪伴?他会不会独自垂泪,只在她的面前,流露那不为人知的善感与脆弱?还有那远在天堂的赫舍里,这一切你都看见了吗?
仁孝皇后,就这样一点点地融入进了康熙的生活,还有生命。成为了他即将用整整一生去怀念的美好与牵挂。人道是:天若有情天亦老。若是天子的情义,是否也能感动苍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