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逐月

仁孝,孝昭,孝懿谥号解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30 13: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梦里寒花在2007-8-30 12:33:35的发言:

有点扯了吧。。。

毕竟那是礼部拟上的封号啊,旁边都会注明“德”字有些什么解释在里面,以供皇帝挑选,不太可能从这种民间俗语里做依据的吧。


当然是玩笑话[em07] 不过这可不是民间俗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31 09: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不是“民间俗语”,不过出处也不是儒家经典或是女训经典。

这句话出自明代人曹臣所辑的《舌华录》第109条,原文的全部内容是:“陈眉公(继儒)曰: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舌华录》是明人撰写的清言小品类书籍,不过是随笔一类的文章,确实不是儒家或是社会可以作为教条阅读参考的书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31 12: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梦里寒花在2007-8-31 9:27:45的发言:

确实不是“民间俗语”,不过出处也不是儒家经典或是女训经典。

这句话出自明代人曹臣所辑的《舌华录》第109条,原文的全部内容是:“陈眉公(继儒)曰: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舌华录》是明人撰写的清言小品类书籍,不过是随笔一类的文章,确实不是儒家或是社会可以作为教条阅读参考的书籍。

班昭的《女戒》提到:"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这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最初依据.

在红楼梦中,宝钗对湘云,黛玉等都有类似的表述,二人也颇以为然.李纨的父亲国子监祭酒也是如此理解.可见当时之风气和道德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31 16: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飞儿在2007-8-31 12:51:24的发言:

班昭的《女戒》提到:"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这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最初依据.

在红楼梦中,宝钗对湘云,黛玉等都有类似的表述,二人也颇以为然.李纨的父亲国子监祭酒也是如此理解.可见当时之风气和道德标准.

班昭说的是“不必才明绝异”,意思是不必才华超卓,但绝不等于说女子不应该读书识字,而且更不是指没有才华的女子才是有德行。后世将这条做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依据,是断章取义。

而且,我们谈的是礼部遴选适合的字眼上呈皇帝以备妃嫔名号,他们如果以班昭的这句话来做根据的话,而且假设康熙也是根据这条才选了“德”字做为孝恭的名号的话,也只能说明当时的孝恭虽然不是“才华绝异”,但也是读过几年书的人。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标准还是相去甚远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31 22: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梦里寒花在2007-8-31 16:13:19的发言:

班昭说的是“不必才明绝异”,意思是不必才华超卓,但绝不等于说女子不应该读书识字,而且更不是指没有才华的女子才是有德行。后世将这条做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依据,是断章取义。

而且,我们谈的是礼部遴选适合的字眼上呈皇帝以备妃嫔名号,他们如果以班昭的这句话来做根据的话,而且假设康熙也是根据这条才选了“德”字做为孝恭的名号的话,也只能说明当时的孝恭虽然不是“才华绝异”,但也是读过几年书的人。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标准还是相去甚远的。

1.我说过我说的本是玩笑话 不然也不会打上-_-|||这个表情

2.理解句子当然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断章取义的不是我,而是明清高度发展的理学.理学把许多儒家经典思想扭曲掉了.理学对妇女地位也相当贬低.《女戒》有很多条,提到了女子相夫教子等,但就是没提到女子应该去看书识字.所以才会说"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无才便是德这话深入人心显然是经过统治者大力倡导的.不然在那种闭塞的年代,多数没文化的百姓怎么会懂得这些.既然是统治者,理学先生倡导的,当然可以捏出无数的理由做为支持点.给典籍做注解的时候就顺便曲解了.

3.如果出身高贵的话,很可能是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的.注意这是出身比较好的人家.出身稍差点的人家,也没有钱给女儿请老师.养深闺嘛,哪能去上学.但即使如此,也有凤姐这种家庭出身的女孩不识字.慈禧还是家里请过老师的,自己起草个诏书还是满篇错别字.

4.即使是识字,也并不代表这个才能可以随意卖弄.封建社会对女子的要求就是如此.是怕女子的才能盖过男人.李纨也会做诗,宝钗也会,但是宝钗也说过这些并不是女子的本分.李纨父亲国子监祭酒,可以说有点学问吧,也认可"女子无才便有德".《温氏母训》中讲:"...只许粗识柴米鱼肉数百字,多识,无益而有损也."

5.封妃都是一些程式化的东西."德","宜","惠"等字都是区别嫔妃的符号而已.不是皇后,没那么多讲头.都是一些比较美好的字眼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31 22:17:08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 21: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飞儿在2007-8-31 22:12:07的发言:

1.我说过我说的本是玩笑话 不然也不会打上-_-|||这个表情

2.理解句子当然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断章取义的不是我,而是明清高度发展的理学.理学把许多儒家经典思想扭曲掉了.理学对妇女地位也相当贬低.《女戒》有很多条,提到了女子相夫教子等,但就是没提到女子应该去看书识字.所以才会说"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无才便是德这话深入人心显然是经过统治者大力倡导的.不然在那种闭塞的年代,多数没文化的百姓怎么会懂得这些.既然是统治者,理学先生倡导的,当然可以捏出无数的理由做为支持点.给典籍做注解的时候就顺便曲解了.

3.如果出身高贵的话,很可能是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的.注意这是出身比较好的人家.出身稍差点的人家,也没有钱给女儿请老师.养深闺嘛,哪能去上学.但即使如此,也有凤姐这种家庭出身的女孩不识字.慈禧还是家里请过老师的,自己起草个诏书还是满篇错别字.

4.即使是识字,也并不代表这个才能可以随意卖弄.封建社会对女子的要求就是如此.是怕女子的才能盖过男人.李纨也会做诗,宝钗也会,但是宝钗也说过这些并不是女子的本分.李纨父亲国子监祭酒,可以说有点学问吧,也认可"女子无才便有德".《温氏母训》中讲:"...只许粗识柴米鱼肉数百字,多识,无益而有损也."

5.封妃都是一些程式化的东西."德","宜","惠"等字都是区别嫔妃的符号而已.不是皇后,没那么多讲头.都是一些比较美好的字眼而已.


1。我了解你发那张帖子时是在开玩笑这个事实。很抱歉,我对你那篇帖子的回帖中没有清楚表明我知道你是在开玩笑这个认知。我当时只是想根据那句“女子无才便是德”阐述一个我自己的看法,即这是一个世俗民间的看法,而并不是一个儒家教条式的文句,也不能代表皇家对女性德与才之间关系的看法。

2。我也很清楚,断章取义的人不是你。所以,我的帖子里清楚的说明,如果“后世”认为班昭那句话是想表达“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意思,那么“后世”的人就是在断章取义。很清楚,你并不是这样理解班昭的这句话的。那么,你也就不是那种在这个问题上“断章取义”的人。至于你怎么会自动把断章取义的罪名套到自己头上的,我无从理解。

3。我们这里谈论的人是德妃,我承认以德妃的家世出身,她不太可能读过几年书,很有可能比凤姐强不了多少。如果基于这点的话,那么她确实真的是“无才”。

但我记得我们之所以谈到这个话题,是由于那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原因。我从头到尾所坚持的也就两种观点:第一,根据班昭的话来引出这个“无才是德”的观念是断章取义的(不是指你,是指那些认同这种想法的人);第二,礼部上呈皇帝备选的文字应该都是言之有据、确确实实的文字,首先不会从清言小品类去挑根据,更不会从班昭这句话上去做文章,因为这会显得礼部自己的官员就有“断章取义”之嫌。除此之外,我真想不通我哪里从出身高贵与否上和你谈才华和读书问题了,也想不通这和我上面两种观点有何牵连。

4。你所举的《红楼梦》中的例子,正是一种社会风气(来自民间世俗)的最好体现。无论是宝钗和黛玉的对话,抑或是那位国子监祭酒,他们所认同的都是一种社会上的风气,并没有真的引经据典提出哪位先贤大德说过“女子无才便是德”或类似的话。这本身就是这种观点缺乏确实的儒家理论依据的最好证据。至于《温氏母训》,我承认它所坚持的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但我们来看一下《温氏母训》是一本什么水平程度的著作呢?它是一本儒家经典吗?或者,它是一本被整个当时的中国社会认可并供奉为典范的女性行为准则吗?说的实在点,它只是一本庭训格言类的书籍,而庭训格言本来就是来自民间,表达民间风习的书籍,与儒家的经典或是女训的经典这种典范式的书籍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而作为礼部上呈给皇帝作为参考依据的资料,用庭训格言类书籍做出处,实在是有点不上台面。

5。我同意你关于妃嫔得到的名号字眼都是美化性的,无实质意义的。但我当初所说的是,那句“女子无才便是德”,实在是太过粗鄙世俗、上不得台面,不会上呈御览作为礼部拿出手的文字。我并没有说,德妃就真的是有才华或无才华。我在之前一帖中说的也是如果礼部真的上呈了班昭那句“妇德不必才明绝异”做为“德”字的依据,而且如果康熙也真的就根据这条为德妃定了“德”字,那么说明德妃还是有点才的,不是“绝异”,但是仍然有才。我也没有和你争这个“有才”的程度是到哪里去,是能续写汉书呢,还是能看得懂帐本。我当时关于德妃的“才”,说的是“可能读了几年书”,仅此而已。那这读了几年书,能有多高的文化造诣,就看各人的缘分天资了,有的可能就象孝钦似的,写个诏书还满篇错别字;有的可能就七步成诗了(黛玉在贾母面前也说过“读过几年书,些许认得几个字”的话)。

我觉得,我和你之间的这个争论,从一开始,就互相理解错了对方的争执点。我一直所坚持的观点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足以作为礼部上呈给皇上御览并作为拣择参考的依据。而从这里延伸出来的关于班昭那句“妇德不必才明绝异”的争论,我也仅只限于阐述我认为这句话不足以作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论经典依据,后世这样误解是断章取义。

其他的观点,可能是由于我的表述不清,造成了你的误读,并就此引发了相关的争论。

在这里,我为我之前可能的表述不清,并由此给你造成的阅读和理解上的麻烦而道歉。我相信,我们仅仅是做了一次友好的争论(虽然我觉得我们一直都没有争论对点),它没有为我们双方留下任何困扰或不健康的情绪。

至于你是否认同我的这番解释以及我对这次争论所引起的原因的分析,这超出我能力控制范围之外。我只能以真诚和友好的态度去等待和面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 00: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梦里寒花在2007-9-1 21:00:09的发言:

1。我了解你发那张帖子时是在开玩笑这个事实。很抱歉,我对你那篇帖子的回帖中没有清楚表明我知道你是在开玩笑这个认知。我当时只是想根据那句“女子无才便是德”阐述一个我自己的看法,即这是一个世俗民间的看法,而并不是一个儒家教条式的文句,也不能代表皇家对女性德与才之间关系的看法。

2。我也很清楚,断章取义的人不是你。所以,我的帖子里清楚的说明,如果“后世”认为班昭那句话是想表达“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意思,那么“后世”的人就是在断章取义。很清楚,你并不是这样理解班昭的这句话的。那么,你也就不是那种在这个问题上“断章取义”的人。至于你怎么会自动把断章取义的罪名套到自己头上的,我无从理解。

3。我们这里谈论的人是德妃,我承认以德妃的家世出身,她不太可能读过几年书,很有可能比凤姐强不了多少。如果基于这点的话,那么她确实真的是“无才”。

但我记得我们之所以谈到这个话题,是由于那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原因。我从头到尾所坚持的也就两种观点:第一,根据班昭的话来引出这个“无才是德”的观念是断章取义的(不是指你,是指那些认同这种想法的人);第二,礼部上呈皇帝备选的文字应该都是言之有据、确确实实的文字,首先不会从清言小品类去挑根据,更不会从班昭这句话上去做文章,因为这会显得礼部自己的官员就有“断章取义”之嫌。除此之外,我真想不通我哪里从出身高贵与否上和你谈才华和读书问题了,也想不通这和我上面两种观点有何牵连。

4。你所举的《红楼梦》中的例子,正是一种社会风气(来自民间世俗)的最好体现。无论是宝钗和黛玉的对话,抑或是那位国子监祭酒,他们所认同的都是一种社会上的风气,并没有真的引经据典提出哪位先贤大德说过“女子无才便是德”或类似的话。这本身就是这种观点缺乏确实的儒家理论依据的最好证据。至于《温氏母训》,我承认它所坚持的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但我们来看一下《温氏母训》是一本什么水平程度的著作呢?它是一本儒家经典吗?或者,它是一本被整个当时的中国社会认可并供奉为典范的女性行为准则吗?说的实在点,它只是一本庭训格言类的书籍,而庭训格言本来就是来自民间,表达民间风习的书籍,与儒家的经典或是女训的经典这种典范式的书籍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而作为礼部上呈给皇帝作为参考依据的资料,用庭训格言类书籍做出处,实在是有点不上台面。

5。我同意你关于妃嫔得到的名号字眼都是美化性的,无实质意义的。但我当初所说的是,那句“女子无才便是德”,实在是太过粗鄙世俗、上不得台面,不会上呈御览作为礼部拿出手的文字。我并没有说,德妃就真的是有才华或无才华。我在之前一帖中说的也是如果礼部真的上呈了班昭那句“妇德不必才明绝异”做为“德”字的依据,而且如果康熙也真的就根据这条为德妃定了“德”字,那么说明德妃还是有点才的,不是“绝异”,但是仍然有才。我也没有和你争这个“有才”的程度是到哪里去,是能续写汉书呢,还是能看得懂帐本。我当时关于德妃的“才”,说的是“可能读了几年书”,仅此而已。那这读了几年书,能有多高的文化造诣,就看各人的缘分天资了,有的可能就象孝钦似的,写个诏书还满篇错别字;有的可能就七步成诗了(黛玉在贾母面前也说过“读过几年书,些许认得几个字”的话)。

我觉得,我和你之间的这个争论,从一开始,就互相理解错了对方的争执点。我一直所坚持的观点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足以作为礼部上呈给皇上御览并作为拣择参考的依据。而从这里延伸出来的关于班昭那句“妇德不必才明绝异”的争论,我也仅只限于阐述我认为这句话不足以作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论经典依据,后世这样误解是断章取义。

其他的观点,可能是由于我的表述不清,造成了你的误读,并就此引发了相关的争论。

在这里,我为我之前可能的表述不清,并由此给你造成的阅读和理解上的麻烦而道歉。我相信,我们仅仅是做了一次友好的争论(虽然我觉得我们一直都没有争论对点),它没有为我们双方留下任何困扰或不健康的情绪。

至于你是否认同我的这番解释以及我对这次争论所引起的原因的分析,这超出我能力控制范围之外。我只能以真诚和友好的态度去等待和面对。

1.既然认真的讨论了,就不妨认真的讲下去吧.一个时代一个观点.而看待前代的人和事,就要用当时的眼光去分析,才能解释出问题.以现代思想是解释不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现象.

2.这个"后世"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几百年,几代人.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特定产物.而我,作为表明的是站在明清时代人看待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说是诠释.

3.谈人物离不开历史背景.是以这个人去折射历史.事情由德妃起,当然用她举例.

4.除了四书五经之外哪个又算是儒家经典?注释都是后人添的.估计是大家太高看古代的学术氛围了.理学的发展扭曲了儒家思想,但是,理学中的很多东西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得以发展.

以21世纪人的思维大家都知道女子无才变是德是件很荒唐的事,但为什么明清两代就这么有群众基础呢?就象为什么FLG能成为组织有这么多人信一样,显然是有人在宣扬,在倡导.这不同于流行感冒,流行一阵子就过去了.而是扎跟中国发展了几百年.说明有政府,士大夫在大力宣扬.他们当然可以以更幽雅的词汇来宣扬.本身儒家思想就是被他们扭曲的.皇家即是平民百姓的典范.皇家的做法可以直接影响百姓.(皇家的各种仪式不是没事做着玩的,而是从实际行动上教化百姓.而百姓大多数没有文化(不然就不是愚民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舆论更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是一种社会心理.

而红楼梦就是这个现象的真实反映.大家闺秀不是不读书,而是严禁卖弄才华.识字算不得什么才华.黛玉说识几个字,那是自谦,不愿意压过迎春,探春姐妹.事实上黛玉之才大家是都清楚的,但就是有才的黛玉也不愿意闺阁笔墨传到外面去.

宝钗更是说:"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这些都表明封建社会男人怕女子读书识字摆脱男权主义的束缚,动摇国之根本.皇帝本人更是如此,后宫嫔妃众多,本身就不好管理.更要用三从四德去约束.

5.礼部的措辞就是一堆华丽辞藻的堆砌.无非是,对皇太后如何,对皇帝皇后如何,对其他嫔妃如何,对子女如何,对下人如何就象对男人评价基本都是"忠孝节义"类一样.可能会虚引一个经典做开头,但是,绝对不会把"妇女教程"这类的东西搬上来..这个册文就一个中心:这个女人符合"三从四德"的种种标准.(这种册封诏书很多,都能找到)而绝不会有才思敏捷等和文化水平政治水平有关的词语.

6,我觉得一言堂不是好事.论坛嘛 本身就是要讨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 14: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飞儿在2007-9-2 0:51:11的发言:

6,我觉得一言堂不是好事.论坛嘛 本身就是要讨论的

我没有说要搞什么一言堂,我只是提出我对这段争论的前因后果的分析和看法.为什么你总要挑起一些不必要的争执?

没有人会高兴被人说自己搞一言堂、弄思想专政的.无论你后边加不加笑脸符号,这句话都很伤人.何况,以我本人关于清史的有限知识,根本远远没有资格在这个论坛搞一言堂.请你不要乱给我扣帽子.

我同意你说的既然提出一个问题来,就将它讨论下去.我本人也很乐意根据这个话题再与你进行深入的探讨.但我真的不希望你再用类似"一言堂"类的文字来说我。首先我并没有这样做,我一直在和你进行公平坦诚的讨论,我没有干涉过你任何发帖的内容.其次,我本人也一直没有用过类似"一言堂"类的文字来说你,出于平等礼貌起见,你是否也应该不再使用类似的文字呢?

至于对于你上面其他5项的回复,很抱歉,我可能要推迟到周三或周四才能给你答复。我本人是老师,学校开学了,我周一、周二有课,要备课和上课,没有足够的时间能够对你所提出的见解作出比较完整明晰的回应(事实上,我现在都是偷着备课的时间来回帖子,因为看了那个“一言堂”情绪很激动,无法控制住自己不回贴解释)。希望你不要介意。我并不是要放弃讨论,只是实在现在没有时间。如你所说,讨论是论坛的生命线,我没有任何离开这条线的欲望,但也绝不是想搞什么“一言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 16: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梦里寒花在2007-9-2 14:13:06的发言:

我没有说要搞什么一言堂,我只是提出我对这段争论的前因后果的分析和看法.为什么你总要挑起一些不必要的争执?

这个论坛里绝大多数人都是客观的,而且历史知识丰富.但也有个别人,自己喜欢的就要捧上天,不喜欢的就恨不能踩到脚下.自己喜欢也非得叫别人喜欢,自己不喜欢也非得叫大家都不喜欢.这是我发言前半句的起因.后半句是对你所谓"争论"的回应.既然你都已经说是"争论"了,我一看不行啊,这可严重了.所以加了这么句"我觉得一言堂不是好事.论坛嘛 本身就是要讨论的"这话.意思是希望你不要把这个本来很轻松的讨论理解得这么严重.

如此平淡的一句话要居然会被看成是指责你搞一言堂,真是够冤枉的!

不好意思,我从来不习惯也没有试过用恶意去揣测从未谋面的人.没有必要也没意思.我也接不住这么大的一个帽子扣下来.

那么.我们一共才讨论了几个帖子,你就来一句"你总要挑起一些不必要的争执",细抠起来,哪些算得上争执?"总"又是什么概念?做人这么小心眼总把别人往坏处想就没意思了.

你这么认为我无所谓,我毕竟已经是成年人了.心理没这么脆弱,不高兴了可以不理.但是,你做为一名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上百个的学生.你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这样总觉得别人是恶意的不健康心理是会误导学生的!

我也是上过将近二十年学的人,老师办公室勾心斗角那一套并非不清楚.但是实在没有必要用办公室里那些小心眼去猜忌不相干的人.风声雁唳,草木皆兵,活得累不累啊!我们做财务工作的,月底月初是最忙的时候,抽时间上网本身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是说上这来家常里短,闲的淡的,接着来办公室那一套,我没那兴趣自虐,也没那时间自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 17:14:27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0 23: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执着在我看来是件好事啊,现在缺少执着的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6-4 00:14 , Processed in 0.02620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